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家

(2010-11-19 17:19: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七杂八

    我们老家在冀中腹地,河北省安国县。有人曾经问我:“你出过国吗?”我说出过。又问“去哪国?”我说去“安国”!这当然是笑话,但我确实非常喜欢我的老家。十一的时候,长假没事,我弟弟的车腾下来,我们和老娘一起回老家探望。

老家 
老家  
    老家在猪龙河畔的一个不大的村子,曾经是很富庶的地方。过河的地方叫“伍仁桥”,曾经是非常繁华的集镇。桥是一座石头桥,五拱,桥栏上的石狮子数不清,我小的时候确实去数过,没数完就不数了:小狮子这藏一个,那背一个,数数就烦了。至于拱上的龙饰花纹到现在还栩栩如生。河北省交通厅的专家曾经考证过,这座桥的名字叫“贵妃桥”,修建的时间在隋代,和著名的赵州桥、苍岩山的“桥楼殿”是同时代的建筑,也是河北省仅存的三座隋代桥梁。可这座桥的使用时间应该是最长的,前十来年桥上还哗哗地过载重车,这两年刚刚封闭保护起来。桥是交通要道的标志,古桥见证着我们老家的悠久历史。

老家
    小的时候回老家,在我的记忆中,老家的水很大,先要过大沙河,必须坐渡船,从左岸上船,到河中央下船,那里已经被河水冲出一个沙丘,趟过沙丘换乘另一条船,然后才能到达右岸。
    我一般都是在暑假期间回老家。从村边流过的猪龙河水总是满槽的。我那会刚学会游泳,不敢往河中间游,扒着岸边的草在水里泡一泡就赶紧上来了。而村里的孩子一到河边就开始撒欢,把衣服脱光,光着屁股扎到河里,一边游一边喝五邀六的闹腾,游两个来回,然后爬上岸,跑到桥上,开始跳水,说不上什么姿势,但也玩出很多花样来。

老家

老家

(我大姨家的房子已经没人住了,但老人们存的照片还依然挂在墙上。)
    河的堤岸又宽又平,上面可以并排着跑两辆汽车,当地人都叫它“堤坡”,顺着堤坡走十几里地,就可以到我姥姥家。我姥姥村的人不光玩水,还会在河里逮鱼。撒网都是小意思了。水大的时候,就几家合着,在河里打上木桩,然后用网或席片将河水截住,有那一、二尺长的鲤鱼游到这里,过不去了,就开始“跳龙门”,龙门的后面张开一张大网,鲤鱼翻上龙门之后,正好掉在大网里。看网的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收一次,多的时候,一天能逮百十斤鱼呢。

老家 
老家 老家
    我喜欢走在家乡的小路上、田埂上,一边走路,一边深深地呼吸,让那野花青草的芳香伴着泥土的湿漉,一起充盈到我的胸腔,我的腹部;一边走,一边四下观望,田野里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我们老家的土地真的是种啥长啥,前些年有人引种了南方的甘蔗,据说收成也不错。文革前,这里家家都种大蒜,紫皮,每头蒜也就五六瓣,辣中带着一股清香味。外地的人很少吃到,大都被外贸土产部门收购出口了。我们老家还是著名的药乡,田野中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乡亲们种的药材。

老家 老家 老家
老家  
老家  
老家 老家
    其实,我们老家药材种植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她是全国中药材的集散地,东西南北的药材都要集中到这里进行交换,然后在从这里发送到全国各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药材不过安国就没有药味。”这话其实并不夸张,它反映了安国人精湛的药材炮制的技术——药材是要经过严格地加工才能入药的;药材只有经过加工药味才愈发地浓郁。在安国县的县城里有一座药王庙,所供药王据说是东汉时期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现在的匾额是乾隆年间大学士刘墉所题。门前一对铁铸的旗杆,文革期间,有人曾经用拖拉机想把它拽倒,竟然没有成功,老辈的人说,这铁旗杆外边有多高,地下就有多深。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药乡药香》,发表在《河北日报》上,比较细致地介绍过这些内容。

老家 老家
    伍仁桥在当块儿是一个很大的集镇,桥下连着五仁村,据说这里曾经出过一个贵妃,她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我去姥姥家必然要经过这里,这里有我不少的亲戚。一年夏天,我曾在一个老姑姑家门前的麦秸垛里逮了几十匹蛐蛐!是我一次逮蛐蛐最多的地方,至今记忆犹新。记不清是谁结婚,我糊里糊涂地跟着来吃喜面,一个人擀面条,供百十号人吃!我至今还在纳闷: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里还埋葬着一个名人:关汉卿!我国元代著名的剧作家。虽然这个冢在考古界还有争议,但我始终相信,他就葬在这里——它起码证明了这一点:关汉卿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活动过。这就足以让我自豪了!

老家 
老家
    老家是个富庶之地,可当年也穷得厉害。盖房子买不起砖,自己拉着小车去阳泉拉煤,自己烧窑,现在地里还有不少废弃的窑址。

老家 老家 老家
    过去分了粮食没有储存的瓮,要自己拉着小排子车去井陉买,这一趟来回少说也有500里地呢。我就曾经干过这活,从井陉拉回3个瓮来,结果,半道还拉肚子,差点没撂在半道上。现在这大瓮在村里扔得哪都是,谁家还要!

老家
    伍仁桥在当块儿是个很大的集镇,每到赶集的日子,四里八乡的乡亲都涌到这里,买不买东西都要来转转。我那会还小,爷爷曾带我去赶集,在集上吃了一碗扒糕。就坐在道边儿,用砖头架起一块木板就是桌子,两边摆上条凳,坐下来就开吃。那扒糕是荞麦面做的,黑紫色,做成小饼子的样子,在锅里蒸熟,放凉,就可以拿到集上来卖了。吃的时候,将小饼子切成片或者菱形小块儿,放到一个碗里,在上面浇上蒜泥汁,就可以享用了。这东西咋就这么好吃呢?以至于到今天还念念不忘。这次回老家我还专门等到集日,到伍仁桥上去吃了一碗扒糕,原汁原味,依然是在道边儿。我要了一碗,坐下来就吃。我弟弟嫌脏,非但自己不吃,没等我吃完,就夺过我的碗,拉我走了。

老家

老家
    (五仁村老大队部前的烈士纪念碑)

    在老家我们还去给故去的大姨和叔叔上坟烧纸。他们都在我们家很困难的时候,给过我们很大的帮助,我妈妈总也忘不了他们。我们家孩子多,我妈妈自己忙不过来,我姨就撂下自己的孩子,跑到天津来帮我妈带孩子,或者干脆把我们带到老家来。我的女儿小的时候,我叔叔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堂妹又来到我家帮我带孩子,她原想在城里找份工作,可那个时侯,户口还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也没帮上忙,到现在我心里还觉得有些愧疚。我妈妈也要看看她儿时的伙伴,现已所剩无几,且年事已高。但他们生活得都很快乐。我的同辈人都挺有出息,有的种地发家,有的开工厂当起老板,日子过得比我们滋润。我们回来的时候汽车里塞得满满的,还有好多拿不走的只得放弃了。

老家 
老家  
老家  
老家
    我跟我婶子说:“这房子我买了吧,回头我们往老家来住。”婶子说:“买什么买?这房子就是你的!”我妈真的有想法,想明年天暖和的时候回家种菜。老家就是这样:当你有困难了,当你累了,当你厌倦了……你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逗自己玩
后一篇:又要出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