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纪行四

高雄市的港湾
从垦丁出发沿台湾的西海岸向北,左手一侧便是台湾海峡。从这里看大海另是一番景象。大海显得温柔了许多,浪头顶着白花,一朵一朵,一直开到大海的深处,海浪一层一层涌上来,轻轻拍打着海岸,然后默默地退下去,没有了那种咆哮而来的势头。

繁华的小城镇
一路之上,汽车不断驶过一些繁华的小城镇,旅游的度假村,多是南国风情一类,秀丽而整洁,也有的装伴出异国风情,吸引游人的眼球。路边不断有招牌闪现,或写“黑珍珠”,或写“黑金刚”,这是在推销一种叫做“连雾”的水果,是当地最副盛名的特产。颜色粉红,样子有点像西红柿,但是瘪的,肉是脆的,口味清甜。走着走着,右手一侧的山也不见了,汽车驶入嘉南平原,在台湾岛上还有这么广袤的平原让人惊叹,虽然已是冬季,但田野里有的地块还是绿油油的,女人们习惯地用一块头巾将脸部全都遮挡起来,只留一双眼睛看外边,头上再戴一顶遮阳帽,样子很像福建的惠安女。

汽车驶入高雄,高雄正在大规模地修路
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就到了高雄。说起来,高雄这座城市和我们天津最为相像,它是台湾除台北以外的第二大城市,是台湾最主要的工业城市,同时它还是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高雄的港口是一个天然的港湾,两座山头把住航道的两侧,两道防浪的堤坝呈“八”字型向外海张开,好像两道大门把港湾锁进院子里。进入港湾,四周都是深水泊位,船只的装卸和货物的疏散都十分的方便。

“打狗英国领事馆”旧址
中午饭被安排在“打狗英国领事馆”的旧址上。这个地方被作为“台湾第一栋洋楼”保护起来。它就坐落在高雄港北侧的山丘上,在这里可以环视整个高雄港。“打狗”是高雄的旧称,名字的来历我曾多方查问却没有结果。台湾有好多这样的地方,比如基隆,过去的名字叫“鸡笼”,取其谐音而用之。这栋洋楼是英国人设计、使用厦门的建筑材料、由台湾的工匠建成。它的建筑风格属于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样式,注重形式规律,将几何圆形注入其中而产生和谐的美感。外观比例优美,半圆拱碹有序排列,颇具节奏之韵律。

海港入口的防浪堤
吃饭也很随意,自己点,可以在外边的草坪上,边吃饭边享受阳光和海风;也可以在屋子里,边吃饭边享受墙壁上悬挂着的油画,或是看窗外的大海或港口。不论在哪里,都会让人感到十分的惬意。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台湾的中山大学,看到对面山头上面的炮台,看到浪花在防浪堤上不停地拍打,看到进出港口的船舶打着响鼻缓缓地游弋……这个领事馆和台北淡水的“红毛城”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红毛城的旁边是一座天主教的教堂,而这里却是一座中国式的庙宇,大概是祭祀妈祖的吧。

高雄85大楼
高雄地标性的建筑应该是高雄85大楼了,它的形状很特别,像是一枚战国时期使用的“铲币”,该楼也主要用于金融部门,较大的百货公司都在它的周围。由于口袋里还有没花完的台币,中午休息过后我们决定去转远大百货公司。这么大的商场没有进出的人流,我们在楼下转了一会,竟然不知道商场的大门开在哪。商场里的人也不是很多,但商品却是十分的丰富,货物与我们这里的商场大同小异。也没有买到什么可心的东西。晚上又去转夜市,我们住的福华饭店离夜市很近。高雄的便利店很多,就是那种私人开的小型的超市,一般都是24小时不间断地营业。我在一个小店里买了两瓶“金门高粱酒”,好像这是台湾产的惟一的白酒,味道比北京的二锅头柔和一些,挺好,没邪味儿。

流经高雄市的爱河
在高雄只有半天的时间,因此对其了解的不是很深刻。市里正在修地铁,不少路段禁行,高楼大厦也没有多少特点,晚上遛了夜市,就回屋睡觉,窗外灯火通明。

从我的住处拍摄到的高雄市的一角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赶往高雄机场,从那里登机返香港,再回北京。短短十几天的旅程结束了,可留在我心中的美好印象却久久地不能忘怀。什么时候两岸的亲人能自由地探视,朋友能方便地来往,到时候我还想再到那里去看看,毕竟还有好多的遗憾,还有好多想去而没有去成的地方。

耸立在爱河之滨的高雄市的城市标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