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纪行(七)
7.14
到清涧
从榆林出来,又返回米脂,在档案局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他们那里档案被毁的情况也很严重,无功而返,但总是去掉了一块心病。在米脂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动身去清涧。从米脂到绥德是26公里,再从绥德到清涧是56公里,这样算起来,要走80公里的路,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了。

一路之上总有一些民房吸引人的眼球,总体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那些民房都是就地取材,于是在细微的地方就会有一些差异,在风格上就各臻其妙了。
去清涧的路也是沿着河谷走的,你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河水已经起了一些变化,其他地方的河水都是“稠”的,严格的说,应该称之为“黄泥汤汤”,因为山洪冲刷下来大量的泥沙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而到了清涧这地方,河水就变得比较清亮了,往上看你会注意到山上的树木多起来,就是不下雨的时候,山上也会有涓涓的泉水渗出来;往下看你会发现,河床里都是青石铺就的,当然不是人工铺的,而是自然形成的青石岩。难怪,这里的水会清亮许多。别看这里的青石不起眼,在陕甘宁边区可派上过大的用场,你还记得那首歌吗?“黑咕隆咚的天上出呀出星星,石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请,庄稼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石板就是在这里生产加工的。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还用过石板,把一块四四方方石板镶上木头边,用一支细长的石笔在上面写字,用破布头做一个板刷,擦干净以后继续写,非常方便。
话说远了,那么,这个地方叫做“清涧”也许和这条河有关系——这条河本身就叫做“清涧河”。从这里分出一个叉,另一条河叫“秀岩河”了——下回再说。

(两桥之间的高台上立着一块大石头,上书“全秦要户”四字“)
进县城要过一座石桥,在桥头的地方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全秦要户”,什么意思呢?因为在这里时间太短,没有机会细问,就算是此行留下的一个谜团吧,不过从字面上猜测,应该不难理解,陕西原来是秦国的属地,史称“八百里秦川”,此地当是秦国的一个重要门户(没有考证,不可妄信)。
档案馆里只保存了一份当时的文件,是当时的县长的一个总结报告,是一种很粗糙的白纸,用手工的油印机印制的,蜡版也是用手刻的,自是手写体,很规整。油墨质量太差,纸张都已经“走了油”,但字迹依然十分清楚,印刷的效果很匀称,应该是一个刻腊板的高手所为。就这一份资料也弥足珍贵了,倘若是给在北京的黄伯伯看,他一定高兴坏了,他就是那个当年作报告的人,现今已经90多岁了。
(县档案馆所在街道)
我们立即着手拍照,档案局的同志说,按规定是不许拍照的。我们赶紧说好话:什么大老远的来了、什么老同志的事情、报告人现在还健在呢,要是看见了该多高兴!……反正是好话说了一箩筐,总算是把它全拍下了。后来我们又去党史办联系,在这里又收集到一些情况。岳父42年的时候在这里当县委书记,从这里去的中央党校。
在清涧,时间最短,收获较大。不到半天的时间完事了。紧接着就是往子长县赶,我们准备在那里吃中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