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教堂没有成为地产营销的题材?
星期天带孩子去深圳梅林的基督教堂,我非教徒,无非让孩子去了解一点关于教会和教堂的知识。基督堂坐落在山脚,紧临马路,路边已停满了车。沿教堂西边的路往山上走,进去不远,有一个楼盘正待开盘出售,沿路彩旗飘飘。看近期深圳楼市广告,并无“教堂边的宅院”字样。在我看来若有“教堂边的宅院”宣传,是多么朴实而诱人的广告!
然而,没有人提及“教堂边的宅院”,这诱使我从微言处找大义:中国人生活的宗教因素太弱,这使我们轻易摆脱了神的奴役,但使我们难以摆脱人的奴役。
有一件关于小孩教育的事,加强了我的这个看法。暑期,有游学机构组织中学生出国游学,一路是去澳洲,体验阳光沙滩,一路是去英国,主要是流连于教堂和有教堂的学院。家长们替孩子抓主意,大多同意选择去澳洲,家长们的理由是:看老教堂太枯燥。我当时说:几百年前,欧洲殖民者开始以《圣经》换土地,并奴役殖民地人,如今以产业、金融、环保和时尚,继续其掠夺世界财富的进程。某种意义上,《资本论》、经济学和次贷都是《圣经》的衍生品。我们没法假装对《圣经》没兴趣。
换一个角度,我们若要在《圣经》衍生过程中不吃更大的亏,就应该更充分的了解《圣经》。
据了解,挖地三尺也要找地产营销题材的房地产商不愿以基督教堂做题材,是因为许多佛教徒不愿住基督教堂旁边,所以,梅林的基督教堂反而成了要可以回避的题材。
不过,回避美国大片,张艺谋、张子怡就进不了好莱坞;回避奥林比克,就没有北京奥运会;回避华尔街,就没有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回避西洋,就没有满清皇朝的覆灭;看来,回避洋教,就难以有中国人信仰的现代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