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面前我哭泣
在网看到几个文章标题,我不必看内容了,我相信内容是正确的,但不能接受标题的过于“坚强”。“地震不足畏”?“汶川不哭”?
地震太可怕了,地震足畏。汶川,哭吧,哭,或能哭出悲伤中的力量。我哭。
昨夜,与几个友人议论“灾后重建”。有许多问题,一帮博士也论不明白。
保险:自然灾害险怎么保?怎么赔?城镇人口或还有人可享受到,农村人口只有政府救济和民间捐助;
捐助:怎样能使捐助低成本地到达需要救济的人手中?灾后持续的捐助有无可能?
灾后重建:是不是可以适当集中到适合居住的地方?偏远山区的幸存者能否在城镇居住下来?能否靠救济款和银行的帮助到城镇建一所简朴的房子?政府、地产商和个人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城镇重建家园所需测量、规划、设计服务能否由外地援建技术队伍提供?土地政策是否能有突破?临时安置与永久居住地是不是需迅速有个谋划?基础设施需要高质量、不能凑合,资金从哪里来?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有效地影响城镇格局?能否采取援藏模式由外地政府帮忙给钱、由当地政府统筹建设?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重建中的统筹考虑?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角度对地震设防的要求如何改进和落实?政府和全民应急救灾意识和水平如何提高?
灾后的心理抚慰如何有效开展?公共场所的潜在的抚慰力量如何发挥出来?比奥运金融更重要的救灾金融政策能否出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