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分等级,但信任应该分级
美国次贷风波仍在向纵深发展。在危机未爆发前,以大胆探索金融衍生品著称的美国人曾嘲笑欧洲的银行界过于老套保守。美国人在金融衍生品领域开放到什么程度?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A和B打赌;如果一个月之后在连续三天的阴雨天,则A付给B
10美元。
B又把“AB赌局”打包和C赌,如果B赢了“AB赌局”,则付给C7.5美元,如果B输了“AB赌局”则C付B5美元。
A又和C赌“AB赌局”和“BC赌局”的联合打包,两者之间的对冲风险已降至2.5美元,如果C赢7.5美元,意味着A已付给B10美元,如果A赢了B10美元,则意味着C已付出5美元,A和C赌的是这2.5美元的差价将由谁承担,A愿意出5美元来赌这个差价将由B承担,C愿赌此差价将由A承担,在连续三天的阴雨天未来之前,对这个赌局风险设次生局,可以无限地衍生下去。
美国人对金融领域的创新给予最大的法外施恩,缘于他们作为“规则制订者”专擅规则红利的需要,但这些创新必须依赖于一个底线:人不可分等级,但信用应分等级。
次贷危机,源于这条底线发生了松动。现在眼看着这场危机向纵深发展,自忖有在信用评级方面失职之嫌的信用评估机构穆迪公司放风说美国倘若不改革政府的福利和医疗政策,到203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将居高不下,那么美国国债的AAA评级也将在10年后面临重估的风险。
这一信用危机直接的影响是,如中国这样大举购美国国债国家,或许将考虑减持,而对于美国国内居民,或许将承担高税收的痛苦。
(以上是读报有感,不是专家见解,谨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