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城市中数百平方边角地负责?
接着小地块模式这个话题,有很多线索,可以牵动到法律和行政的深处。
这些年许多中国沿海城市官员出国考察,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国沿海城市发展在硬件方面已经大大缩短了与国外优秀城市的差距,但制度、意识等软件方面的差距可能比较大。
这种“共识”,包含着巨大悖谬。首先,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制度、道德优势,现在却表现为制度、道德、意识方面的巨大差距,为什么呢?其次,我们的沿海城市在硬件方面是发展很快,但谈到与国外先进城市的差距,其实还是蛮大的。
就以城市细部来说,除了那些国外优秀的历史悠久城市,即使那些新城、新区,具有浓厚的工艺意味的建筑小品、小广场,还是随处可见,我实地的阅历浅、见识少,具体举出例子恐贻笑大方,这里就不列举了。而在中国的老城、新城中,老城市打动人的凭的是苍桑岁月的留下残痕,且重在“残”而感人,新城细部则几乎难以遇到令人感动处。除了制造工艺、小品设计和建筑设计艺术水平的差距,今天我要专门讲的是一个土地制度问题:谁对城市中微小地块、边角地块负责?
没人负责!
中国是土地公有制国家,城市首长、土地部门首长,整天忙乎的都是大事,几十、几百平方的边角地块,是摆不上政府议事台盘的,而个人、企业主亦对无法专门申请的小地块徒唤奈何,所以,一个城市数万数十万个拐角处的水平地面就归城市清洁工负责描画,这些拐角处的垂直面,亦由城管人员眼光之余光所及,顺眼而存、不顺眼则废,这样决定的城市拐角、城市细部,即无法经过工艺之眼打量的细部,有可能取得感人的效果吗?
看来,要想让城市发展出令人感动、流连的细部,第一要土地制度的完善,土地利用从大刀阔斧向精雕细琢方面转变,第二要政府从过度专注招商引资的状态,转向过日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