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空的疑云
中国人自诩为大地之子,农民居多,普遍地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古时皇帝也盛行祭天拜地,如今许多地方祭祀土地神。短短二三十年间,转轨于市场经济,犹如一群情痴面对着薄情寡义的婊子,总之,是乱了阵脚,剪不断、理还乱的土地立法和政策,就是明白的报应。
二十年前,深圳人冒着“违宪”的风险,开始土地的有偿出让,动地一槌,考虑到曾咏叹着“土地啊,母亲”的移民,来到深圳这块土地,相当于是上门女婿把丈母娘卖了;到后来,把小姨子也卖了,如工商业用地大规模出让;最后,把老婆也卖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行政办公用地、道路等市政设施用地转为商业或商品住宅用地,可以归于此类。
如此个卖法,当然只有价高者得这一最高原则。
话虽这么说,我绝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主张一切回归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旗帜,是去神圣化、祛魅化的旗帜,我存疑虑的是,由一帮缺乏城市生活、现代法治经验的人来经营城市土地、主导城市建设,在土地政策方面走入迷宫,就不算什么难以理解的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的城市政府在提倡“提升土地价值”,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尽管不停地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这个“人民”似乎生活在别处,或仅仅局限于拿着本城绿卡的那部分人,此地的劳工工资和其他福利、公共服务的享有水平之提高似乎不在题内。
如此拷问之下,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冠冕堂皇的城市发展目标,其实是站在企业主、行业领先者、快速致富者角度提的,如今要落实到民生净福利指标,几乎存在着类似从单板机转到windows系统平台的巨大差异。
居住和土地政策,正在考验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既合作又差异的执政目标与方法,到底存在多大的张力,这个张力是有效的、积极的,还是可能崩溃、失范的。
现在,我们看到了说法和做法实际上存在许多的差异。我不知道是要乐观地看待“公民社会”出现的目标导向与具体措施之间的不一致,还是悲观地承认自己理解复杂现象的能力之不足。平抑城市高房价之痛,在我看来是有去痛片的,可是拿出来的,似乎总是清凉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