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贺承军
贺承军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62
  • 关注人气:6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饥饿时代的建筑与经典臆象(五)

(2007-01-17 18:54:34)

后饥饿时代的建筑与经典臆象(五)

 

饥饿时代的写作、讲故事,没有出现多少关于建筑的描述。《艳阳天》、《金光大道》、《林海雪原》、《红旗谱》、《铁道游击队》、《李自成》,多是无情的豪杰的互斗。那时候拍的电影,最宏阔壮观的场面是战争,硝烟弥漫之中,死尸成堆,血流成河,但没有多少建筑和城市的景观。饥饿时代的小说的精神大厦异常崇峨而乖张,近乎变态,而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常贫乏的。后饥饿时代的小说中,关于建筑的并不多。即使所谓都市小说,财经小说,亦重在精神与欲望的复杂纠葛。二月河写清朝几代皇帝,连住在皇宫的皇帝之眼、之心似乎也是感受不到空间意象对他的影响。二月河描述皇宫或其他大场面,仅止于雕梁画栋、遮天蔽日、深宅大院等非常简单的几个词,他关注的重点在于勾心斗角,他的成功在于他的固执的理论:皇帝有皇帝的难处。他太知道在当代该如何说话了。这也是他的局限。贾平凹的废都,不是阔大的立体的都市,它是线状的街巷、线状的偷窥目光和线状的偷情行为。贾平凹是最典型的后饥饿写作:饱暖思淫。余华的写作本来是很节制的,如《活着》,有着饥饿时代的吝啬和浪漫,但到了《兄弟》,小镇场景成了单调的摆设,李光头的滥情成了推动小说发展的第一动力,人到中年的余华吃饱了撑的,差点走到贾平凹的路上去。但荆永鸣和刘亮程这类不那么有名的老实人的写作,有可能走出后饥饿时代的虚胖语言,他们分别描写的都市和乡村,都是有空间细节的,这实在难得。

饥饿时代的建筑之经典,除了民间茅舍、石油工地干打垒,要数北京十大建筑,即向59年国庆献礼的十大建筑。计有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农业展览馆、工人体育场、钓鱼台国宾馆、民族饭店、华侨大厦。这些建筑体现出一种复杂的意象,既要雍容大方、气势恢宏,又要艰苦朴素、知艰知苦的样子,而且在技术上是采取完全成熟的技术。后来的前门大街的沿街板楼,则连十大建筑所体现出的那份大度豁达也没有了,捉襟见肘的窘迫,露在大街上。一直到八十年代,世界上最丑陋的建筑都集中在长安街上来了。饥饿时代,大话可以说上天,但克服不了重力作用的建筑,确实综合而集中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窘迫。

然而,自长安街上中国银行总部大楼新大楼的新时代之新贵一登场,北京建筑进入吃饱了撑得慌的后饥饿时代的争奇斗艳。以扩大国际交流、引进先进建筑设计、提升国际化城市形象为旗,先是模仿,如亚运会场馆,其中有浑不愣地模仿东京代代木体育馆的跳水馆,到如今是奥运场馆的水立方之类,给出一个原点,设定一个规则,任由计算机算出什么就是什么,一种数学神秘主义的狂欢。CCTV总部大楼,那种大冬天穿短裙、吃冰棍的大胆游戏,北京人喜欢呵。饥饿时代,北京的墙体规范是要37㎝的,实在没钱,勉强24㎝,如今有钱了,咱发大了,可以搞成3㎝、5㎝厚的玻璃墙。冷?咱不怕,劲歌辣舞正热着哩,关节炎?咱当它是富贵病。后饥饿时代的建筑狂欢,中国人是想一步到位玩到醉生梦死哩。不过,我相信这是一时之无措。无节制的激情,加上公共资源的可以滥用的制度背景。才导致后饥饿时代的新的变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