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朴素的房地产:明末禁欲的物证

(2006-08-11 19:19:50)

朴素的房地产:明末禁欲的物证

 

最近购得一本外籍传教士曾德昭写的书《大中国志》,曾德昭是汉名,他是葡萄牙人,Alvaro Semedo1585年生于葡萄牙的尼泽城,年轻时即加入耶稣会,1608年他往“远东”传教。先在印度,然后于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是继利玛窦之后对西方介绍中国的重要传教士。

顾名思义,《大中国志》是要介绍中国之所有事情“如中国的整个结构,其政治、经济、学术、机械、财富、商业,等等”。而让我深感佩服的是他看问题的立场和眼光,非常平实而宽广,没有“拘于其时代”的偏狭,很难得。

曾德昭记述17世纪的中国,有些事情颇令人感概。“这个国家人口众多,不仅村庄,连城镇都彼此在望,有些地方河流甚多,屋房几乎连绵不绝。这有四种类型:大的城市他们叫做府,略小的叫做州,还有叫做县的镇,及叫做寨的堡。除此之外,还有无数的村庄乡镇,所有这些城镇的墙垣,日夜有四班守卫,按钟声换班。中国的内地城市也是这样,好像它们一直处于战争状态,防止在一个时辰之内可能发生想象得到的危险。街道有卫士和哨兵严加防守,如发现守卫打瞌睡,或擅离职守,或不即时作答,那就立即处以杖刑,当场执行,城门每晚都小心关闭,如发生事故,就不打开,直到查明真相。1634年我在江西省城,有30个盗贼破狱而逃,打败守卫,杀伤了一些人,自行逃逸。消息传出后,按照他们的惯例,城门紧闭,直到第二天晚上凶犯被抓获,城市再大,也不容他们有一人藏身。”

我抄这一段,似在抄一个复杂的好莱坞故事脚本,17世纪明朝末年的中国很多方面呈现衰败之相,但人口还是增加了不少,据曾德昭抄录当时统计有近6000万人,相应地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城门在当时社会中对社会治安有重要作用,类似地印证到明末对海岸的禁锢态势。30名狱犯暴动脱狱而迅即被抓获,不能不认为治安措施还是相当有效的。

明末盛行着禁欲之思想,当今有学者论证,越是禁欲思想流行,则越有纵欲的行为。如果仅说是性活动方面,可能有些道理,但体现在房地产业方面则未必。再抄一段:“他们的住房不如我们的华丽和耐久,不过因设计良好而便于住宿,整洁舒适。他们使用大量的优良涂料漆刷房屋,而且刷得精细。他们的房屋不高,因为矮房便于居住和安排。”

与禁欲相应的是工艺的精致化,如景德镇的瓷窑。无论民窑还是官窑,流水线作业中分出了一部分“干净车间”,上釉前画图案的人与搬土坯子的人在工作时是不能交叉的。精致的工艺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明王期末年财政上难以为继,为王朝卖命的人难以为继,禁欲的是态势也难以为继,气候的因素导致频发的自然灾害,使社会正常人生活也难以为继。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Ebrey的《剑桥插图中国史》对这些个难以为继也作出了具体而详尽的分析。与朴素的民间房地产相反,皇家的建筑仍讲究奢侈气派,明故宫(明清紫禁城相继沿续)与明十三陵,现在仍在证明,也许,从中可以找到当代中国奢侈房地产总是寻找皇家气派的线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