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这是刚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算是达人,只知道自己的反应也还算敏锐。而且这个特长似乎从小就有了。
还是刚入学堂的时候,一班四五十个人,我因为个子小,通常是要坐第一排的,但即便是最后一排的同学轻轻地说出我的名字,无论我在干什么,都会马上引起我的注意;同学在聊天,我偶尔从边上如风一样经过,天地良心我真的无意去偷听别人说些什么,但偏偏事后我总能想起别人说了些什么;家乡的小学边上有一条小路,母亲常从那条路上去外婆家,每到下午的时候我会焦急地等着母亲回来,只要母亲的身影从窗外一闪而过,我几乎不用看,眼睛的余光便知道是她回来了,于是才静下心来继续课程……总之,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觉得自己的五官很敏感,暗地里甚至还有点偷偷的得意。长大了以后,从大人的夸奖中,我才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如果说有,那也仅仅是所谓的悟性高一点点而已。
然而悟性较常人高些也未必见得全是好事。有悟性同时也意味着敏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对信息的接受不仅快,而且往往能一眼洞穿事物。从别人的一个表情甚至一句话中便会产生许多个判断,继而选定一个定位。与陌生的人在一起只要稍交谈相处一会,心里便会自然地产生出是否继续亲近还是保持距离的判断。表面上看这样似乎活得很明白,但另一方面说,在中国这个悠久复杂的人情社会里,有时活得太明白不仅不会是一种洒脱,相反还可能是一种痛苦。
因为头脑清醒,自己从小培育起来的价值观就会左右着自己的衡量标准,那些不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人自然就难入法眼;因为感觉敏锐,往往别人习惯戴上面具交流的方式自然是看不习惯的,既看不习惯,有时就忍不住要去戳穿它,因此就会让别人没有面子;因为自己能悟到一些东西,所以总基本能从别人的行为中看到其背后的心思,我始终认为,人是有思想的,而嘴巴也不容易管住,因此,不管别人说什么还是想什么都没事,最关健的是看这个人事实上是做了些什么,要命的是,我还总能看清别人做了些什么,且不管别人是否愿意让我看到。于是,痛苦也就来了。因为你了解太多可是你又不能轻易说出,你就要有承担秘密的能力,你就要有承受责难的勇气,同时你还可能因此招致仇恨,因为你了解太多,甚至掌握了别人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同样是人,可自古以来书生的烦恼总较白丁要多一些。因为书生识了字,自然总要因此记住并琢磨一些事情的。那为什么这么多书生还是要趋之若骛地要学《四书五经》呢?同理,既然多点悟性反而痛苦,如友人的建议,是不是就可以换一种方式处世呢?比如说郑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
作为一个快入不惑之年的知道分子,我承认我真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一问题。郑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本非真糊涂,仅仅是装糊涂而已。装装湖涂倒是能做,但这心里的眼界却是湖涂不得的。因此,到如今,我依然坚信有悟性,能看透世事,哪怕就是承受那么一点点痛苦也依然是一件好事。这个观点我想我不仅是现在确认而且基本会贯彻我人生的始终。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人生在世,如白驹之过隙。人性之杂之深,导致社会生态千奇百怪有之,试想若不能观物外之物,你就永远不知道你真正面对的是何物;若不能思身后之身,则很可能身死无葬身之地也。特别在当今社会,正面临社会转型期,急速增长的社会财富几近到了社会无法驾驭的田地,面对机会与财富,人的欲望被无限勾至膨胀,如此若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则很可能不是引火烧身,就是失足千古。既然人生苦短,而财富无尽,欲望无尽,那要那么多财富,张扬那么多欲望作甚。看世间花飞花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倒更愿做壁上观,因此而常有世人皆浊我猜清醒之态。佛家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倒没有那么高的修为,但值得庆幸的是,接近不惑之年的我,也基本能在“出世”与“入世”间来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