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自然,最近在我的生活里,关于生命的起源、宇宙的来历等的信息出现了很多,也促使我做了许多思考。还记得去年假期,我没留意间,女儿点点突然眼含着泪对我说:爸爸,我好怕死的。那时我突然明白,孩子已经对生死有一些感觉了。这应该是每个人成长中必经的一段,老实说我很小的时候也一样怕过,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力,我没有给她讲很多深奥的大道理,而是善意的骗了她,说等她六十岁的时候,人类会发明宇宙飞船,可以到另外一个星球上去,那样就可以永远不死了。我的本意是,象这种无法跟孩子解释清楚的东西,就先忽悠过去罢,待孩子长大后,有了心理承受力了,自然就会明白生死的意义,也就会淡然多了。
但事实上包括我自己在内,从小对许多看似再简单不过却又极其玄奥的问题产生困惑,比如说“我为什么会是我?”“人类从哪里来?”“世上真有鬼吗?”等等。真到我过而立之言,也一直没有整明白。有些事情当你穷思而无结果时,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你会变得慢慢漠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再想起,偶尔的一次事件一次感悟,甚至一个细小的信息又会让你检起这些曾经的困惑,我想这是人类的天性。
而最近,我想我对生命的理解有了一些突破。
比如说我开始认同多维空间的学说。2010年7月2日的《参考消息》刊载了这样一篇文章,谈到世界顶级科学家们存在的一些不可思议的结论:一个原子可以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而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这就意味着,可能在我们的世界里还平行地存在着不同的宇宙,在那个宇宙很有可能有我们自己的复制品,这是根据量子理论推断出来的科学结论,包括霍金的虫洞理论都证实了这一点;另外,人类现在一直在探索的宇宙仅仅是一个三维空间,无论从宏观到微观都是无穷尽的,宏观上我们看到多少万光年以外的星系,如云漫漫,可是我们知道地球到自己的卫星月球上的距离就是那么遥远,由此可见星系中有多大的空间。而微观上,即使人体的内部,如果用数亿倍的显微镜看,人体与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又都是由原子与原子核组成的,一个原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即使再短,但其比例上看至少也类似于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所以科学家说,如果把原子与原子核间的距离除掉,完全只算原子与原子核的本体的体积,那么可能整个人类世界的所有物质放到一起还不如一块我们吃的方糖的大小。应该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由此又想到佛家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观点,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一切是现象是存在的,却又是不存在的。试想从科学的角度如果用上亿倍的显微镜去扫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就是空空如也的感觉吗?
最近研习《金刚经》、《心经》、《坛经》、《法华经》等,实事求是地讲,这些经典的佛家教义为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宇宙与世界的方法。有些人不理解佛教的真义,往往轻率地把对佛教的推崇定信为迷信,其实据我个人的判断与理解,佛教是一门深刻的宇宙哲学,虽然有着很深的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对宇宙和多维空间的思考、对解释人类与生命的起源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我粗浅地以为,完全可以用物质的理论去解释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理解与概念,比如,什么是灵魂?灵魂的本质是一种能量的运动。这种能量的运动如果寄托于人体的组织也就是说大脑的神经细胞,那就产生了生命,而一旦生命体也就是有机组织失去了承载这种能量的功能,这些能量照样可以通过空间原子或原子核的承载而继续存在,它们不受维度空间的限制。基于能量在原子与原子核中的不同作用而可能产生不同的能量组合,于是就有了我们眼前的世界,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这就可以解释世上为什么会有鬼的存在,为什么说“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按照佛家的理解,鬼是在另一个多维空间存在的生物,他们中可能有我们的复制品,甚至也不排除人死了后其灵魂能够穿越霍金所说的虫洞在那个空间的存在,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是所谓的“鬼”,而对于他们而言,我们同样也成了他们世界里的“鬼”,他们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基于人类世界能量能力的有限无法破除这重障碍而已;而且他们的存在形态也不为我们的肉眼所感知,甚至与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两个状态。举个例子,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紫外线,对颜色与光线的摄入人类只能看到有限的波长与频谱范围。
那么,了解了这些以后是否意味着对生命的看破或者可以重新界定生命的意义?不是。恰恰相反,在我看来,对生命及其维度空间的深化理解永远还只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探索。毕竟,无论佛教而是科学家们的宇宙空间理论,终究基于人类能力的有限无法最终的验证,没有验证的东西永远无法成为真理。因此,对生命的起源与宇宙存在的思考最最大的贡献,更多的还是让我们以更宽广的胸怀、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其实这也是所有科学与宗教的根本目的。譬如佛教《坛经》中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若无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意思是说:如果在一切境相之中而能不执著于一切境相,对于那些相状不生起憎恶爱欲,也没有取得和舍弃,不考虑利益关系、成功失败等事情有,安适恬静,虚融淡泊……就如同大地中含有种子,经过孕含、蓄藏、生长和培养,果实就能得以成熟。
用现代社会最通俗的语言理解其实可以缩为六个字。那就是:“拿得起,放得下”。
“拿得起,放得下”。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无穷尽智慧。对人生的境遇既不回辟厌世,又能一切看开,我想这是我研习佛经与宇宙学说所提到的终极结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