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每个人都说,点点这张照片就是我的壳:)真像我小的时候。
点点: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是2007年的元宵佳节,你和母亲却回到长沙了,虽远隔千山,爸爸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你们,想着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你的曾外祖母、曾外祖父,希望他们一切安好,元宵顺意,新年身体健康。也希望你长大后能如爸爸一样做个孝顺的晚辈,届时你就可以代表爸爸在家乡问候他们了。
你已经日渐长大,近几个月的时间,自我意识明显的强大起来,许多事情都有了你自己的主意了。特别令爸爸哭笑不得的是,你的脾气是如此的象小时候的我:倔强,灵活,调皮。有时让你顺从父母的意思还颇有难度。另一个与爸爸相似的地方就是总是反着说话,如爸爸小时候总习惯把“吃不下”用“吃不饱”来描述。你也差不了多远,明明是“昨天”,可你偏偏说是“明天”;明明是“晚上”,你偏偏说是“早晨”;唱“小燕子,穿花衣”,你偏偏唱成“小子燕,穿花衣”,妈妈每次给你纠正,你还强词夺理,非要妈妈按你的说法说才好,嘿嘿,好玩。
有个性倒是好事。爸爸小时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不如你,个性上自然也没你那么强悍,我想,你现在正在上幼儿园,慢慢的通过集体生活与老师的教导,许多习惯自然会调整过来的。特别是小学开始,你将不断的接受老师的熏陶,翻阅大量的书籍,学到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到大量的人生道理,你自然会慢慢的培养起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来。
我要求也提议你要多读书,读好书,但却不知道你是否会与爸爸有一样的兴趣,不知道你对书的爱好会怎样,今天要给你讲的道理当然是建立在你广泛博览的基础之上的。
书要读,要记,但如不注意方法,也可能会把自己读成一个书呆子。我曾经遇到好几位这样的博士,别人十年寒窗,他们至少二十年,博士毕业的时候大多到三十岁上下,知识不可谓不多,专业不可谓不长,但同样有找不着工作的。更有甚者,个别人东西全学到脑子里,要他谈谈却谈不出个所以然来,一到社交场合,总显得格格不入,近于迂腐之能事。爸爸就不希望你做一个这样的迂者。如他们这样,“尽信书还不如无书。”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里包含着三层涵义。
一是书不可不读。我曾给你写过《知识的价值》,特别是对于现社会的女孩而言,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可想而知,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另一层意思是在你的学习阶段,不能读死书。特别是对于文科而言。知识大致可分两种,一文一理,有些知识点是“死”的,如历史时刻表、地理要素、数学公式等,已经经过论证或者已经发生过的具体事件,你无需多思,仅记忆下来,能熟练运用就行;但有些知识点却是活的,如哲学思想、历史的评价、专业的拓展等,这些则除了引用一些“死”的知识点做为佐证之外,还需要加入自己的思维与判断,书中自然也有参考答案,但未必就一定要完全按照它们之意去领会。记得我考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老师就给了我一个生动的描述,说大学以前,大家还在启蒙教育的阶段,在丰富自己的基础知识,那么老师教什么,我们就应该听什么,记什么,可大学的学习方法就不是这样的,大学老师说什么,我们就应该反对什么,只要你能说出自己的道道来,可以堂而皇之的反对,所谓举一反三嘛,经过与老师辩论,最后再确定老师说的是否真是那么回事。我想也把这个例子,这几句话转述给你,等你长大后自然会明白。其实这个时间是可以提前的,也不一定非得要等到大学,辩论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你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
而最重要的一层意思也是我最想跟你说的意思,却还不是这些。社会是一所真正的大学,人从校园步入社会,会发现似乎原来所学与社会需要是如此的不接轨,即使是原来定位很明确的专业,真正到工作岗位以后也是如此的与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更何况,工作以后专业其实是次要的,更多的还是与人打交道,一天到晚就是在人际关系中穿梭,一天到晚都会牵涉到是是非非。这时候,为人处世自然会受到以往教育的影响,这些教育有些是学校给的,有些则是家庭给的。如果以往缺乏社会环境的历练,你步入社会时就必然产生很大的困惑。爸爸自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我们的老家在湘西一个民风纯朴的山村,受爷爷的影响,爸爸从小对什么善什么是恶就铭记于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成为自己的座右铭。爸爸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可谓不立场明确,不可谓人生态度不积极,全是张扬人性善良、美丽的一面。好与坏,善与恶在爸爸的脑子里就被拉成一条直线,两边截然对立。然而这样一种思维是不能适应社会的。
我说的这个观点并非对明辨是非的否定,大善与大恶面前,人必须有自己的立场,然而小善与小恶面前,我们则应该艺术的对待和把持,不然不仅会于事无补,反而会让自己处处受制。就比如说,讲卫生自然是好事,对健康有益,但若与人同处一室,你喜欢讲卫生,爱干净,可别人喜欢乱一点,脏一点,认为那才是生活;再比如说谎话自然是被书中或者大人们所不耻的,从小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不能说谎,可我们长大后则会经常看到医生会对癌症晚期的病人说谎……,这样的例子太多。到底谁是对谁错?“人心似水,民动如烟”,大千世界,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各人各人的喜好,我们可以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却无法强求别人也同我们一样。况且,真正进入社会以后你就明白,其实善与恶、是与非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并非一条简单的直线就可以区隔,就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有时善事中包藏祸心,有时则坏事中实是善意。因此,如果我们简单的仅仅从事物的表面去评判其性质,则很可能反而添乱。特别是在管理中,我们看过很多中国古代宫廷戏,皇帝对大臣们的统治与管理如果仅仅简单的以忠与奸去用人,哪个朝代都不会久长。
对事物、事件性质的判断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处世的态度,对事物从简单的评判到审慎的权衡,本就是每个人思想圆熟的过程。关键是这个过程的长短也许就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人生。如果一定要经历许多惨淡的教训后才开始意识到思想需要根本性的改变,那无疑是可惜的。
这才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真义。望你谨记。
父 亲
2007年3月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