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李白书法又一“真迹”再现?

(2017-10-31 16:57:36)
标签:

转载

          李白书法又一“真迹”再现?    

                           阚宝林

不久前,通过侨务渠道,由上海日本学会于强先生引介,笔者在马鞍山有幸接触到了一件不同寻常的礼物”——一幅来自日本的李白手书真迹影印件(见图)!

http://s15/small/0065wo57zy77Hj3sEjk7e&690

 

长期以来,关于诗仙李白的书法真迹,在我国流行的说法是只有一件留传下来,即现存于故宫的《上阳台贴》。

但此次由日籍华人陈家庆先生带到马鞍山的这幅《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影印件,却颇有来头。陈先生早年负笈于台湾、日本两地,自幼钟爱李白诗歌,学养深厚,与日本学界及财团别有渊源。这幅书帖目前为与陈先生有深交的佐藤家族收藏。日本人认为,此贴才是李白存世的唯一真迹。

其理由是该贴有着较为清晰的传承脉络。据日方资料,《嘲》贴是李白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所作;翌年赠给了来中国的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亦名仲满、晁衡);日本天平胜平五年(753年),阿倍又转赠好友、第十一次遣唐副使吉备真备。同年,该贴随日使团一起回到日本;阿倍仲麻吕亦东渡回国,却不料漂流到越南,历经苦难又折回中国。但在日本阿倍被传已遇难,因此756年,人们用其好友李白的墨迹——《嘲》贴来供奉他的牌位,地点在筑紫观世音寺(见图,位于现在的日本福冈县太宰府市)。

该贴理应是吉备真备主动奉献,因为该寺后来也是他和另一位遣唐高僧玄昉选择的长眠之地。后来,观音寺遭受火灾,各类宝物被檀家等家族拿走保管,数百年后又辗转变为细川家族所有。至明治时期,因税制改革,各地大名(豪强)不得不变卖土地和古玩来交税。《嘲》贴最后于平成六年(1994年)流入佐藤家族所有(部分见影印件)。

                                       

 

该贴长二尺、宽八寸,纸张材质与装裱风格属唐代无疑。据陈先生回忆,上世纪80年代,《嘲》贴曾由北大考古系研究生导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等9人联合鉴定为真迹。此外,结合李白的诗歌和史实考证,日人的说法不无道理。

从诗的出处与李白的游历看。742年,正是诗仙春风得意的时期。据史料:该年四月,李白游泰山;夏,与子女至南陵(今安徽省南陵县),欲游越中;闻玄宗征召,遂返南陵;秋,赴长安,与太子宾客相遇,贺知章异其风度文采,称之为谪仙人,复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此前,自李白26岁首次来安徽后,曾数度来江南一带游历。历阳(今安徽和县)、当涂是必经之地。历阳王姓州官,因仰慕而设宴招待此文化名人,也属正常,可能只是酒量配不上这位诗仙加酒仙,抑或只是摄于其为皇帝红人而席间敷衍,事后遭李白赋诗嘲讽。

而此贴与与阿倍仲麻吕的交集应从两人的关系讲起。那时,正是日本模仿中国文明的“快步期”,也是两国官方与民间交流的黄金期。李白与阿倍的交往缘起宫廷、延续终身,是历史上的一段绝美佳话。虽为异国人士,两人先后被召进宫出仕,成为至交好友。阿倍作为唐使回国时,李白早已离开皇宫与长安,但闻之也赶来送行,足见彼此情谊深厚。听闻阿倍海上遇难的误传后,李白悲痛不已,曾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将其比喻成 明月沉海,万分哀惜。后阿倍辗转万里回到长安继续出仕,而李白却命运多舛,最后流落到当涂;但两人之交情未断,直到生命尽头。所以,阿倍手里有李白赠送的诗歌手书应在情理之中。

就诗的风格和书法特点看。李白的诗歌神游八极、无羁无绊、超凡脱俗,所以被成为谪仙人。本《嘲》诗体裁为五古,全诗一如其固有风格,内容为:“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李白素以沉溺甘醇的饮者与斗酒诗百篇的超凡气场名扬天下,更以陶渊明为偶像。故嘲笑王历阳口头上以陶为师,但饮酒不痛快。诗中五株柳头上巾等取自陶渊明的隐士生活;空负头上巾出自陶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三个字(形容词转作动词)用得很精妙,显示了李白的焕然文采,也符合他这一时期的精神状态。从书法特点看,该贴虽不是史书上推崇李白特有的行、草体,与《上阳台贴》亦不同,但笔锋古拙、笔迹遒利、落笔天真,后人评论有“凤峙龙拿”之妙;不排除李白故意以近似楷书的特有字体手书此贴赠日本友人。如果拿目前有争议的《送贺八归越》碑帖(见下图)比,笔触风格更为相近。本贴书法亦符合后人评价: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

 

至于《上阳台贴》(见下图),先有宋徽宗瘦金书题签“ 唐李太白上阳台”,后有元张晏等大家及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明清藏内府,清末流出宫外,解放后经动员由张伯驹交国务院转故宫收藏,权威性似不可置疑。但学界对此仍有争议,有人疑为宋人伪作,莫衷一是。

 

现在,《嘲》贴现身,引出了一个问题:两个贴都否都是真,或一真一假,或两个都假?不管怎样,该贴起码属唐朝时期的人所书。笔者个人认为,此贴有一定的历史与考古价值。该贴的出现,印证了千余年前,日本以“学生”的姿态,努力吸取中华文明营养、“以华为师”、对我恭敬友好的史实,是中日两国历史上民间交往与友好的“真迹”。事实证明,两国关系正常和睦,则于国利、于民福,对日本尤其是这样。它的影印件来到马鞍山,也是两国民间友好交流的结果。开始提到的于强先生就是一个实例,他还作为中国作协会员,一直致力于创造两国人民交往的题材,先后写出了《樱花璀璨》、《海啸生死情》等长篇小说,以中、日文在两国出版,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文中的陈家庆先生长期奔走于两国之间,为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小的努力。这些行动,也含有不少日本民间人士的贡献。

该贴给李白文化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马鞍山是李白文化历史遗存和研究最为集中的地方,李白在此一共写下了60首诗歌,最后选择栖息于此;国家级的李白研究所即设在该市。而李白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日韩尤为受到尊崇。因而每年重阳节,大批日韩的诗吟团体和个人来马鞍山祭拜李白,参加中国诗歌节(最初叫“国际吟诗节”)。陈家庆先生也对此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曾数次来访。他这次来,有意牵线,看能否说动双方将此李白“真迹”永久放到马鞍山,以陪伴诗仙。“果如此,将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陈先生对笔者说。

 

                                  

2014519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