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乙
如果你问一个人,北京大学的英文名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的说,Beijing
University;但可能有些人就会说,不是Beijing University,而是Peking
University。那北大的英文校名,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回顾历史。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根据现存的京师大学堂图书馆公章,我们可以得知,当年京师大学堂正式的英文名为"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帝国大学,北京”,或“北京帝国大学”。但是,在当时,也有很多人用"Peking
University"来指代京师大学堂。在英文中,在University之前加上地名做修饰词一般是泛指该地区的任一所大学。可见这种用法一般是简称,用于非正式的口语之中。因为当时京师大学堂是北京甚至全国唯一的国立大学,故而用"Peking
University"可以特指京师大学堂,在一定程度上并无歧义。1912年民国成立之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相应的,英文名也改为"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Peking"(或"Peking Government
University"),后又改为"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或"Peking
National University")。
解放后,因取消了“国立”的称呼,所以北大的英文名改为"Peking
University"。后来,随着汉语拼音普及,国家使用"Beijing"来替换"Peking"作为北京的英译,其他城市也都是这样的。所以,很多以城市命名的大学也相应的更改了英文名,比如,南京大学从"Nanking
University"改为"Nanjing
University"。北大官方在七十年代也曾更改英文名为"Beijing
University",但据说是因为这造成了混乱,故而不久后又恢复了"Peking
University"的用法,直到今日。
然而近来,关于北大的英文校名,却颇产生了一些争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Beijing"的知名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导致现在的情况是,无论国内媒体,还是国外媒体都称呼北大为"Beijing
University"。你要是跟别人说"Beijing
University",大家都知道,但你说"Peking
University",得到的却是迷茫的眼神。所以,北大毕业生向外人或外国人介绍北大的时候,都会“被迫”使用"Beijing
University",就算是使用"Peking
University",也不得不加上一句附注,指明这也就是"Beijing
University"。这给北大造成了不少的尴尬、混乱和麻烦。
于是有人提议,干脆顺应潮流把北大的英文校名改成"Beijing
University"得了。但反对改名的意见也很多,比如,"Peking
University"有历史了,而且已经造成了既定事实,若是更改,不但割断了历史,而且工作量很大。另外,叫"Beijing
University"容易造成与北京其他学校的混淆,因为北京有很多学校的英文名是"Beijing
University of ***",比如"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unications"等等。
我认为,北大应当抛弃"Peking",而使用"Beijing"。
"Peking"这个词,是北京的旧译,据说是广东话中“北京”的音译。后来,采用汉语拼音之后,北京的英译就变成"Beijing"了。可见,"Peking"一词既不神圣,也不高贵,与"Beijing"同为音译,而且其发音与普通话中的“北京”相差不小,应该说,是一个不合格的音译。既然如此,那北大官方为什么一定要死守着"Peking"而置北大于误解与麻烦之中呢。我对"Peking"一词并不认同,我认为这个词与北大并无直接联系,"Peking"只是北京的不合格的音译,除此之外不可能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更不可能脱离“北京”的含义而被品牌化,成为类似于"Harvard
University"或"Fudan University"这样的校名。
北大的校名,应当是中文为主,英文跟进。历史上,北大的中文名都更改过很多次了,那作为中文名的翻译的英文名,又凭什么不能改呢?现在,连外国人都称呼北大为"Beijing
University",那"Peking
University"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把"Peking"改为"Beijing",这是大势所趋,就算现在不改,将来也免不了还是要改,只是工作量就更大了。若是继续使用"Peking",那北大英文校名的使用范围将仅限于校园内,彻底沦为自说自话的笑柄。
我不但认为"Peking"一词要改,而且北大的英文校名应该改为"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至于"Beijing
University"或"BJU",可以作为非正式的简称。
从北大以及北大校名的历史沿革来看,北大的校名,侧重在“大学”,而不是“大学”之前的地理限定词。比如,在京师大学堂时期,一般人都直呼之为“大学堂”,因为当时的京师大学堂,是北京乃至全国唯一的正式大学和国立大学。清政府最初本是想在全国只设立这一所大学堂的,所以“京师大学堂”这个称谓的重点,并不在“京师”二字,而在“大学堂”三个字,因为这是近代“大学”称谓在中国产生的肇始。换言之,北大之所以为北大的本质,不在于“京师”或“北京”,而在于“大学”。
无论是"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还是"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都是侧重表达了“帝国大学”、“国立大学”的含义,我们可以回译之为“帝国大学,北京”或“国立大学,北京”,而不是“北京的大学”。“北京”只是作为补充的地理限定词,而不是一个品牌化的形容词,所以地理限定词不应当在校名中过于凸显。时到如今,“国立”二字已经被政府取消了,所以,现在的北大,其实是从“国立大学,北京”变成了“大学,北京”,翻译成英文就是"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我认为这才是最恰当的北大英文校名。
北大的最初建立其实是效仿日本东京大学的。日本政府最初也只是在首都东京建立了一所帝国大学(Imperial
University),后来因为在京都又建立了一所帝国大学,故而只好给帝国大学加上地理限定词(Imperial
University of Tokyo、Imperial University of
Kyoto)。我们可以理解之为“帝国大学在东京”、“帝国大学在京都”。现在东京大学的英文名"the
University of
Tokyo",我觉得就很好的诠释了东京大学的历史。再看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英文名也是如此,而其简称"HKU"则又符合了中文的习惯。我觉得这两所大学的英文校名很值得北大效仿。
综上,我认为,以城市名命名的国立大学,其英文名都应当是"The
University of ***";而像复旦、清华、同济这样的大学才应该叫"***
University"。因为前者重在表达(国立)大学的含义,这很好的契合了东方式的国立大学的性质,而后者重在表明其品牌性名称;前者更适合国立大学,后者更适合私立大学。北大应当以"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为正式的英文校名,并以"Beijing
University"或"BJU"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这样不但避免了与北京其他院校的混淆,而且更加符合北大之所以为北大的本质内在。
还有400多天就是北大一百一十年校庆了,我真心希望校方认真的思考一下英文校名的问题。
【附两则新闻】
北大将规范英文校名为University of Beijing
2006-08-28
北大将规范英文校名,根据英语语法规则,地名作为形容词的校名往往只是用于口语的简称,而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则应将地名作为名词置于“学院”或“大学”之后,“Beijing
University”只用于口语,书面语中应写做“University of
Beijing”
9月份北大将推出“北大标志”,北京大学方面表示,争论已久的“Beijing University”亦可视做北大英文校名,但在书面语中应写做“University of Beijing”。
日前,北京大学对在“北大标志”中增加的北京大学英文校名做了明确说明,认为“Peking
University”与“PKU”是广受认同的北大英文校名与缩写,不必因一时的争论或其他顾虑而改变。
北京大学在说明中指出,根据英语语法规则,地名作为形容词的校名往往只是用于口语的简称,而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则应将地名作为名词置于“学院”或“大学”之后。 作者:吴鹏 (来源:华夏时报)
北京大学英文校名仍用Peking University
本报讯 昨天记者获悉,正在制定中的北大标识系统已经确定,北大英文校名仍沿用Peking
University,主色使用红色。
北大英文校名到底应该为Peking University还是Beijing University,一直存在不同意见。北大校长许智宏称,目前各方面达成共识,北大英文校名仍沿用Peking University(PKU),因为习已成规。而Beijing University会让人误以为是北京的其他高校。
北大标识系统计划于北大110周年校庆前确定,昨天距离校庆还有403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