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区抢出“国宝”吕不韦戟  上有最早“成都”(图)

(2008-06-01 10:49:50)
标签:

文化

    5月30日上午,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经求助解放军官兵,在不断余震中随时可能垮塌的县文物管理所库房中抢救出国家一级文物吕不韦戟。这件距今已2200多年、差点毁于此次汶川大地震的国宝级文物上,有着最早的“成都”文字记载。

 

轻手轻脚  解放军危楼中抢搬两百文物

    早上7点57分,济南军区猛虎师炮兵团10余名官兵一路小跑,来到位于青川县城保卫街2号的青川县文物管理所院外。前一天晚上,炮兵团就接到了上级命令,要求派出胆大心细的官兵,执行到危楼中抢出全县库存文物并保证其安全的特殊任务。

    青川县文化体育局、文物管理所的几位干部职工已等在当地。在他们的指引下,团参谋沈杰带领官兵们沿着开裂的地板和随处可见的墙体掉落物,上到三楼的文物库房。

    青川不但是汶川大地震重灾区,而且在地震发生半个多月以来,是几乎一半强余震的震中所在,最高余震达6.4级,县城成为危房的房屋不断有垮塌发生。

    本报记者一路随行,看到战士们显得小心翼翼,走路都放轻脚步。到达库房后,因墙体变形,铁门用钥匙已无法打开。战士们冒险撬开库房门,然后进入存放有两百余件珍贵文物的室内。

震区抢出“国宝”吕不韦戟 <wbr> <wbr>上有最早“成都”(图)

(解放军官兵抢出的文物)

 

心情紧张  女文管所长10分钟打不开保险柜

    根据青川县文管所提供的资料,其库房内共馆藏有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94件,以及未定级文物百余件。这些文物类别丰富、年代久远、价值高,都保存在多个绿色的保险柜里。

    县文管所所长李蓉打开一个立式双开门保险柜,用纸箱对各种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古钱币等进行分装,随后由战士们往楼下运送。对于小型的保险柜,则直接由战士往外抬。记者看到,库房里也很狼藉,地下有青花瓷器的碎片。

    战士们往下运送文物时,仍然注意了放轻脚步。

    半个多小时后,保险柜全部搬到了楼下院外的空旷地带。文物里还有三口红军锅和一个红军用过的竹背篓。文管所长李蓉随后转动“2号下”保险柜的密码锁,再用钥匙开,准备检查文物是否完好。然而,她无论怎么开,柜门就是不动。

    李蓉有些着急,她试着打开另外三个存放有国家二三级文物的保险柜,可来来回回试了约10分钟,就是打不开。解放军战士一些帮文管所人员把文物分包装箱,一些围在这些保险柜旁边,从事着警戒任务。

 

谢天谢地  战国“国宝”青铜文物完好无恙

    记者劝这位女所长不要着急,文物的安全有保障,可以再试试看。李蓉随后再次试着打开一个保险柜,居然开了。她开启右下方一个抽屉,从里面取出一件层层包裹的兵器,打开查看。

    记者看到,这是一件古代冷兵器戟,青铜制成,但其身仍光可照人,其刃看上去锋利无比,戟身上还有字迹。

震区抢出“国宝”吕不韦戟 <wbr> <wbr>上有最早“成都”(图)

(青川县文管所所长检查文物是否完好)

    李蓉在确信这件兵器完好无损后迅速将其重新包好,再次锁进抽屉,不再示人。她告诉记者,这就是该所馆藏的国宝吕不韦戟,出自战国晚期,属国家一级文物,上有铭文。“这种吕不韦戟全国只有四件,而有铭文的只有我们这一件。”

    据介绍,这件国宝1984年在该县原沙州镇白河村(今属营盘乡)被发现。当时一农民正拿着它在地里割草。文物工作者立即将该“割草工具”作为文物征集。1991年,经国家文物专家组鉴定,它是非常珍稀的战国晚期的秦兵器“九年相邦吕不韦戟”,历经2200多年岁月保存惊人完好,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后,一直保存在青川县文管所。

 

军车押运  宝贝全装箱暂存广元文管所仓库

    吕不韦戟由铜戈、矛两件所组成,背面有铸文,为“蜀东工”;正面系用金属锋刃器刻划的铭文,笔道极细,字体草率,字口较浅,文为“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宣,东工守文,丞武,工极】成都。”共3行,21字。

   “幸亏它在地震后还很完好,没有震坏、失踪或者被垮塌的房屋砸烂。我们一直提心吊胆。”李蓉称,青川县出土的战国晚期秦嬴政九年吕不韦戟,是目前最早的“成都”的文字记载,其准确年代为公元前238年。此外还有一件1985年在四川荥经县战国晚期船棺葬出土的铜矛,其蛟部也錾刻有“成都”二字,但无法确定具体年份。

    在对文物全部分装后,解放军官兵将这些文物分别送上了两台军车,并进行押送。

    下午4点,连同吕不韦戟在内的200余件文物已送至广元市文物管理所仓库,进行了妥善保存。据称,在余震未结束以及青川县文管所未完成重建,这些文物都将暂存在广元文管所仓库。

    “这也是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李蓉说。

 

文体局长:800件文物成都修复躲过一劫

    “青川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居住了!”昨日上午,青川县文化体育局局长吴炳贵告诉记者,几年前修建宝珠寺电站时,文物部门在其淹没区的白龙湖附近抢救性发掘了1000余件文物,其中800多件陶器、瓷器等文物去年送到了成都考古院进行修复。

    “地震前刚修复完,正要运回来。这时地震就发生了!” 惊魂未定的吴炳贵说,幸好这些文物在成都,没在青川,否则我们文物的损失将极其惨重。”

 

 

新闻纵深:吕不韦戟是“成都造”

    对“国宝”吕不韦戟的来历,青川县文管所原所长段明聪有过较为充分的研究。他说,铭文表明,这件冶炼和防锈技术高超的青铜兵器是中央官吏吕不韦在成都所监造。

    段明聪认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史记·吕不韦传》记载,秦王政元年十月至十年“尊吕布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布韦。”此戟铭文中的九年,即是秦王政九年,当时吕不韦仍是“相国”(即“相邦”,其官职略高于丞相)。

    而根据历来出土的秦兵器上的铭文格式,制造该戟时蜀守为“宣”;由工匠“极”负责制造。铭文“东工守文”说明它是秦时成都的东工作坊造。与已发现的有”蜀西工”的青铜器相比较,当时在成都制造兵器的作坊还不仅只此一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