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记者云集万州城
截至昨日晚间,《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中国青年报》和全市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赶到万州。人民日报记者侯露露称,该报以庭审为契机介入对段霖夏事件的关注,将力求在报道中还原一个最真实的事件全过程。侯露露认为,捐赠出去的善款是否可以要回来,如何杜绝捐赠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这都是该报关心的问题。此外,段霖夏作为我国慈善事业中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物,其命运也值得关注。
段家人皆未露面
昨日,本报及2名其它媒体的记者来到万州区天龙路上段霖夏的哥哥段林春与他人合作经营的一家餐具消毒中心。十余名工人正在忙碌着清洗大量的碗筷杯碟,段霖夏的哥哥及父母均不在。一名男子以为是生意客户,忙打电话联系段林春,当被告知是记者采访时,对方遂称段林春忙着其它的事情,没空。另一名女子则称该餐具消毒中心已换了老板。记者在现场拍照,也被恶言制止。段林春还打来电话,叫接听电话的《重庆晚报》记者不要再拍,否则将摔相机。
段霖夏的律师段茂兵称,今日庭审,段霖夏及其父母兄嫂皆不会到庭应诉和旁听,“因为面对大批记者,段霖夏的父母不知道该怎么说。”
多名市民表示将旁听
本报昨日刊载段霖夏案今日开庭的消息以后,多位市民表示将旁听该案的庭审。万州区重点工程建设办公室一名人士表示,期望到庭听听段霖夏和其律师对这件事怎么说,因为段霖夏2003年考取研究生后,该办曾募集了1万余元,资助其读书。“我们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实在是感到意外。”
我市某银行的一位职工昨日上午称,将开车到万州,看看法院对这种受助后不讲诚信读书的案件会怎么裁决,“我们期望法庭能当庭作出宣判。”
让段受助的媒体谈看法
作为首次报道段霖夏家庭贫困并吁请社会相助的媒体,《三峡都市报》副总编辑钱犁向本报记者首次发表对段霖夏事件的看法,认为段不应该,这样做不厚道。此前,段霖夏在接受北京、四川一些媒体采访时,称自己当年被报道贫困是出于社会形势的需要,自己受助是“被动”的。
《三峡都市报》一位记者还告诉本报记者,当时段父段茂国曾带着段霖夏找到报社,希望能对儿子考上研究生的事情予以报道,并试图塞给他一包烟,被他当即拒绝。“我觉得读研究生应该量力而行,他(段霖夏)既然家庭经济困难,完全可以自己去找份工作,为贫困的家庭分忧。”这位记者称,所以他没有采访此事。但后来不知怎么,这稿子还是出来了。
 
 
律师开庭前与段霖夏两次通话
代理律师段茂兵告诉本报记者,“他现在的精神状况很不好”
开庭前两次通话
重庆锦扬律师事务所主任段茂兵说,段霖夏一直没有在他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出现过,办理委托手续都是其哥哥和父亲来的。因为官司马上要开庭,段霖夏在22日晚和24日连续给他打过两次电话。“22日晚段霖夏跟我交流了27分钟;24日约我到重庆见面,但因为我很忙,无法挤出时间,没有成行。”据称,段霖夏一共给他打过三次电话,第一次通话是在办理委托的时候。段茂兵称,目前段霖夏在重庆,他静下心来想了很多事情,认识到自己原来太年青,一些事情没做好,并且对社会缺少足够的、深入的了解,打算在这起官司结束后重头再来,另外创业。
受助人否认全是善款
段茂兵告诉本报记者,段霖夏称自己曾打算在条件好转后将钱还给李富华,没想到要欺骗李富华和占有这笔钱。“目前,他本人也希望归还这笔钱,但在法律上,是否应该归还还需要辩论。”段茂兵称,段霖夏告诉他2.4万元是李富华的投资款,用于合伙开办公司,真正的善款只有数千元。因此,在今日的庭审中,一些款项的定性上会有争论。此外,今天法庭上的重点还包括该赠与合同是否生效。因为无书面约定的赠与合同也能成立,但需要证人支持。“法律上赠与合同的撤销有三个条件,之一是违反附加义务,而‘好好读书、回报社会’是否构成合同上的附加义务,还很难说。”
希望和解
段茂兵希望本案能够和解。“段霖夏已经从精神打击中走过来了,但本案不管是判决归还还是不予归还,作为首个判例,都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段霖夏的父亲说两家原来关系很好,没必要闹到现在这个地步。”
段茂兵认为,段霖夏中途退学是因为家庭太贫困了,“穷则思变”。至于为什么本科毕业后不考虑到这一现实因素,段茂兵称,他今日向法庭提交的两封段霖夏的家书,能够证实段霖夏的思想转变过程。
认为段霖夏还有救
段茂兵称,自己也是在2003年段霖夏考上研究生以后认识他的,当时他哥哥在万州沙龙路租了一套房,跟房东扯皮,“段霖夏曾就法律问题咨询过我。”段茂兵认为段霖夏在读大学期间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虽然确实年轻气盛,但今后还是可以有所作为。
  段茂兵表示,自己作为获得段霖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有代替其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以及上诉、反诉、和解的权利。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