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鄂两地同时启动,将持续三年;植物学家将上三峡两岸绝壁调查

(万州王二包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国家珍稀保护植物金钱松)
 
   
昨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馆长李良千及8名裸子、蕨类等植物学专家从巫溪县白果林区结束神农架西坡的植物标本采集工作,返回北京。中科院植物分类学专家、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李振宇称,由国务院三峡办启动的三峡地区最大规模的此次植物普查,有望在这一地区找到新的植物物种。
 
核实三峡植物种类总数
   
据介绍,此次“普查”,植物专家兵分三路,从巫溪、武隆和湖北宜昌同时启动;整个项目将持续三年时间,在三峡库区25个县、市、区采集植物标本28000份。
   
三峡地区由于没有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破坏,成为中国三个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区之一,保存着许多珍稀和特有属种。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名录统计,三峡地区拥有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中华蚊母树、川鄂新樟等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50余种,是我国植物资源战略基地。
   
国务院三建委和国家林业局2005年的一份文件反映,根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陆生动植物监测重点站的监测结果,三峡库区有维管植物6088种,其中包括亚种、变种等1100多个。但很多专家认为三峡库区植物种类并没有这么多,三峡库区植物种类存在争论。“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进行系统调查,进一步核实三峡库区植物种类总数。”李振宇告诉本报。
 
评估蓄水对濒危植物影响
   
兼任北京植物园首席研究员的李振宇介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将牵头对三峡库区植物种类的数量进行核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布权威结果。据称,植物专家此次将对三峡两岸悬崖绝壁之上生长的植物进行调查,这些地方在以往的调查中很少涉及,被遗漏了。
   
此外,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受淹没影响的库区陆生植物有500余种,其中在库区淹没线下和移民迁建区内、需要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总共有290余种,还有大量的名木古树。此次调查,专家将对蓄水给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带来的影响做出评估。
 
有望再次找到植物新种
   
原国家林业局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高工李建文称,外国生物学家从1868年就开始进入三峡地区进行调查,发现了大量中国特有及珍稀植物。此后,我国科学家组织的每一次到三峡地区的植物种类调查,都有新的发现。
   
“此次大规模普查,也有望找到新的植物种类。我对此有信心。”李振宇告诉本报,新的植物种群将丰富我国植物资源,促进医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发展。此外,调查还可促进政府建立三峡库区陆生植物监测与保护的长效机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