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俄罗斯基日岛:一曲天籁般的乡村建筑民谣

(2011-10-06 07:58:28)
标签:

俄罗斯

建筑艺术

文化遗产

旅游

分类: 行旅游踪

http://s9/middle/4982e016gae8aaf4e8f88&690

在游艇上眺望基日岛

http://s7/middle/4982e016tae90d19fde46&690

 多年以来,我对一部木头抒写的建筑传奇神往已久。但它远在俄国北部奥加尔湖的一座小岛。

趁着向往依然炽烈,这一次没有犹豫,怀揣一份赴约的心情,登上游艇出莫斯科河,沿伏尔加河北上,北上,进入欧洲第二大淡水湖——奥尔加湖。

基日岛就在那里。它是奥尔加湖星罗棋布的1650座岛屿中的一座。

但它如此独特。而且,摄魂夺魄。

岛,不大,瘦瘦长长的,却绿得丰盈俊朗。似一片碧云托着村野教堂,静谧地的浮在水面上。

当岛上的地标建筑木质教堂,顶着错落起伏的“洋葱头”,隔着湖水的波光潋滟映入人们眼帘时,一船的人都被它绝世的风采惊呆了,不知该如何赞叹。

这座长约6公里、宽1.5公里的小岛,是一座露天的俄罗斯北方乡村民俗博物馆。岛上花繁草茂,自然环境保持着原生态的野趣和生机。田园里,仍有农人劳作的身影。

 岛上最引人注目就是那个木制建筑的传奇——主显圣容教堂。它建于1714年,高35米,共有5层,整体上呈上窄下宽的塔型。22个大小不一的洋葱头式塔顶排列有序,形成圆润丰满的韵律和高低起伏的节奏。教堂的主体部分没有用一颗铁钉固定连接,代之使用的是木质紧密的直纹松木。这和中国传统木制建筑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硕大的“洋葱头”上密布的细小鳞片,也是由雕琢成型的木片镶嵌而成。

蓝天白云下,湖水、芦苇、小船、草场与散落其间的教堂、农舍、磨坊、风车、浴室、谷仓、晾架、木围栏等相映成趣。质朴的乡村建筑同小岛的田园风光浑然一体,汇成一曲天籁般的俄罗斯乡村民谣,在碧水绿野间回旋。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唐代诗人朱放的诗:“荒村古岸谁家在,野水浮云处处愁。”

荒村野岸唤起历史的乡愁,让人怀想人类农耕时代的家园,发思古之幽情。

基日岛面积不大,但名声不小。早在1990年,它因为拥有世界上最精精湛、最独特的木质大教堂,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14世纪起,基日岛就成了自俄罗斯古城诺夫哥罗德通向白海的必经之路,基日岛乡村教堂在当时已兼具行政中心功能,对奥尔加湖众多小岛上的村庄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能将众岛聚集到一起结成联盟。17世纪中叶,在乡村教堂周围筑起了圆木城墙,并设有防备瑞典、波兰及立陶宛军队入侵的守望塔。 

18世纪初,俄罗斯通过征战在波罗的海沿岸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开始追随雄心勃勃的彼得大帝跨入奔向欧陆文明的新时代。基日岛的主显圣容教堂正是建于这一时期。它是当地民间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也是新锐时代创新精神的某种折射,它鬼斧神工的精湛工艺,将俄罗斯北方木结构建筑的成就推向巅峰。

http://s1/middle/4982e016gae8e2bd4b730&690

建筑的神情总是随着季节和阳光的变化而变幻。每当阴天乌云积聚,木制教堂的“洋葱头”呈现出忧郁的暗灰色;丽日晴空时,“洋葱头”又变成了明亮的银白色;顺光之下,会给人一种升腾入云的幻觉;而在飞霞流霓的逆光背景里,它就显出一种奇妙的玄色剪影,将人引入神秘而幽远的意境。

http://s10/middle/4982e016gae8e2dff98a9&690              原木墙体,原木屋顶。朴素到极致,却拥有了天籁般无与伦比的华彩。

 

http://s7/middle/4982e016gae8e552eafb6&690        内景教堂
http://s15/middle/4982e016gae8e56df137e&690

奥舍夫涅夫家的老房子,建于1876年。它原先建在一公里外的奥舍夫涅沃村。后来迁到此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基日岛的历史氛围。这座带有明亮的小阁楼的两层木楼,一层由数根大圆木支撑,像个带顶的大院子。里面农用及渔猎工具一应俱全。楼上是住宅,属生活区;楼下则相当于一个开放式的工作室。在北方酷寒漫长的冬季,这种布局可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家从事生产劳作。室内陈列着大量农家制作的刺绣和纺织品,图案精美的彩绘纺车、轭、雪橇,以及雕刻得朴拙而美妙的木制工具和装饰品,既鲜活地再现了昔日岛民的生活场景,又展示了岛民的审美情趣

http://s10/middle/4982e016g77db08cc9779&690 仿佛走进屠格列夫《猎人笔记》里的小木屋。

 

http://s2/middle/4982e016gae8e5aa1ead1&690 围栏里的那栋小小的木屋教堂,据说是俄罗斯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它建于14世纪下半叶奥涅加湖东南岸的穆罗姆修道院,1960年迁到这里。它的存在,为研究外奥涅加地区建筑形式的发展轨迹——从最简单的储藏室到乡村教堂建筑群的多圆顶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http://s15/middle/4982e016gae8e5e9f6d4e&690 这座带着双层屋顶和圆锥形钟楼的小教堂建于17-18世纪。打破传统的设计,别出心裁,看上去亲切自然。http://s3/middle/4982e016gae8e6114fb42&690

http://s4/bmiddle/4982e016t77db26031743&690             原始多神教和东正教融合的图腾柱
http://s11/bmiddle/4982e016tae8f7d8edf7a&690               农舍局部。窗户和阳台做工细致讲究。拙朴与精巧,如一体两面互为映衬。
http://s6/middle/4982e016gae8e61d80e75&690 建筑是一种被人赋予了灵魂的有机体,它有呼吸,有性情,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态和不同的光影里它会展现出丰富的魅力和独特的气场。尤其是宗教建筑,原本就为了安放人的灵魂,存储人的愿景。所以,无论是教堂还是寺庙,都在形式感上追求神性的崇高和庄严。
http://s15/middle/4982e016gae8e643eeb9e&690 登上钟楼远眺:晚霞笼罩碧湖绿岛。蔚蓝的湖水、蜿蜒的湖岸、星罗棋布的小岛和郁郁葱葱的森林尽收眼底;野花在风中起舞,奶牛在草场漫步。暮云低垂的旷野,散落着农舍、风车、澡堂、谷仓、磨坊、铁匠铺和小教堂,建筑与自然如此浑然天成、协调流畅。好像它们并非人造。而是从小岛的草地上生长出来的。正如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所言:“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配村。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一点精灵。”真正好的建筑,绝不企图征服自然,而是皈依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荣。
  

  回到俄罗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