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冯骥才文化基因民间艺术人物特写杂谈 |
分类: 随想录 |
大冯——骥才先生,马年生人,身高近两米,时龄六十六。生性仗义有侠士风骨,才情丰茂得丹青灵气。常爬山涉水深入民间寻宝,身体力行走村串巷考察,以保护民族文化基因作己任,视守望民间文化遗产为使命,经年累月,奔走呼吁,终得启动他致力倡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冯骥才语录:“一个民族不能只有GDP,还应该有DNA。”
大冯先生向艺术家肖鲁(中)美术评论家高洺路(右)介绍他主编的中国民间美术
遗产普查集成系列丛书,这也是他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部分。
我对大冯先生作品的认知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民俗小说《神鞭》《三寸金莲》以及《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都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一新,当然,还有那部反思文革浩劫,时时警醒着我们的《100个人的十年》。而对大冯先生本人的认知则缘于“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当时大展组委会遭遇经济危机,后通过女作家张抗抗找到冯先生帮忙筹款,大冯先生闻讯慷慨解囊相助,侠肝义胆,令人感佩。所以大冯先生在我心目中也是一大侠。
大冯先生多才多艺,在绘画方面功底深厚,其国画作品画风清新,自成一格,颇得国内外美术行家的好评。时下,他用卖画和作品出版所得的收入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输血”。俺非常乐
意做一名自愿者参与大冯先生主持的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
冯骥才先生组织编辑的系列丛书之一:《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贵州卷》。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一角。此处水光潋滟,倒影如画,颇得中国园林水榭之雅趣。大冯先生将自己多年收藏的民间艺术珍品捐献给了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希望这些艺术珍品能够帮助年轻一代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构建有益于身心健全发展的人文精神。
冯骥才坚信: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也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为了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
他说:人文精神是历史形成的,它有一定历史的特定性,在当前全球化、特别是商品化时代必然受到挑战。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遭到颠覆性的冲击,精神的代沟普遍存在。当人文精神出现失落,社会与人都会发生困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或绕行的现实。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内景之一:
融的贯通之感。大冯先生从民间抢救收藏来的大量艺术品就分门别类陈列在这栋建
筑内。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内景之二
从2006年起,中国共评出1000多项“非遗”项目,真可谓轰轰烈烈。但是,冯骥才却遗憾地表示:“到了20世纪,人类才发现还有一个大家共享的精神性的财富。2003年我国启动了‘非遗’抢救工程。可是,我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全世界罕见的‘城市再造’,将660个城市的记忆一铲而空。”
沧桑老门。大冯素有老门情结,曾画过一幅很有象征意味的国画《老门》。
古老的船歌。大冯从长江三峡地区收藏来的渔船。
大冯说:这些石雕来自宋朝。
老床上精美的木雕工艺
印花的模子
工艺圆熟的南通印染花布
老宅里的家具陈设
出自民间无名画家之手的绘画杰作,让人不得不感叹:大美无言在民间!
做工精致的屏风
神秘的微笑,祥和的眼神,圆润淡定的面容,使这帧石像活灵活现的有了佛的慈悲。
北方的民间剪纸简洁朴素
南方的剪纸工艺细腻精美
栩栩如生的门窗木雕
装饰门窗的彩绘剪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