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4日链家登上了多家自媒体的头条,25日全国多家网站亦开始披露此事。事件起因,是上海链家个别门店,将明知已被法院查封的房产卖给第三方,被消费者投诉到上海市有关部门。据报道,涉事门店24日暂停营业,随后上海链家所有门店的橱窗广告全部撤走,房源下架。同时被曝出的,还有链家理财产品被指乃变相的发放高利贷行为。
中介的不规范行为由来已久,包括将已抵押的房产再次出售给不知情的第三方、用高于数数倍于银行的利率来弥补评估额度不足、提高评估额度达到减少首付目的,以及以房屋银行形式收取房源出租后逐月支付房东等被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一直被提及、被媒体披露,也一刻都没有停止过。由于是违规甚至是违法运营,大多沉淀资金被体外运营,相关要求资金监管时造成资金骤紧、断裂,难以为继就会出现跑路。之前北京的坚石、合肥的桃园就是如此,在西安去年的兴鳞、今年的科威亦是如此。在行业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服务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尤其是网签常态化、资金监管化的态势之下,还频频曝出行业经营丑闻,令人咂舌的同时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行业。
就西安二手房市场而言,从中介存在的第一天一些问题就如影随形,最突出的就是监管问题。按行业归口,中介归房管局管理,遇到中介违规经营,其处罚权却在工商局,而虽然号称放开价格,但西安中介的收费依然延续着老的标准(之前为1995年971号文件,2010年起实施《关于规范房屋中介服务收费的通知》只象征性提高了0.25%),这个收费标准自然是物价局制定的。这样以来,行业管理者没有行政执法权,工商部门又不能干涉行业经营,物价局不知中介收费到底是高是低,背靠背的管理传递给市场的是谁都想管谁都不管,所以西安中介市场就出现了有营业执照、没有行业资质、没有税务登记的现象,而且规模颇巨。
在这样的市场态势下合法中介、尤其是大规模连锁中介的日子就相当艰难。小中介“五个一”(一间店、一个桌子、一快黑板、一部电话、一个人)几无成本,对待上门人员一个200元,就让正规中介无路可走。相形之下连锁中介无论店面、人员、设施等其综合成本居高不下,在合法经营的情况下既要维护老客户,更要招揽新客户,还要兼顾形象工程,加之在拓展中的西安,新建商品住宅每年上市量巨大,人们如无特殊选择一般不会去买二手房。所以一二手房2015年的比例为1:6(一线城市常态为1:1),严重倒挂的交易数据也是逼迫中介变形、变味、跑偏的元凶。
由于僧多粥少、抢单成了常态,去年各地出现多起中介火拼事件;一二手房联动刚现端倪,全民经纪人便粉墨登场;紧接着网络自助交易免中介费等层出不穷,有的明显违背“消法”,但民不告官不究,市场的疮疤却越来越大……
总之市场给人们留下太多疑问,从链家房源下架事件看,中介为了赚钱突破底线、理财产品变本加厉,这些在目前市场有着普遍性,仅掀起二手房中介冰山一角。从西安近期两家连锁中介跑路(关闭)事件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违法经营固然可耻,但形同虚设的监管让最终受害的是老百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