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了,令众多家长纠结不已的“学区房”终于以学生开学而暂告一个段落。但“学区房”对家长所产生的影响依然在扩散和波及,给社会方方面面带来的影响仍在逐步蔓延渗透。日前,在微博探讨了关于“学区房”问题微访谈,涉及“学区房”被热炒的方方面面,现就此现象集中整理部分问题以飨网友和家长。
一:“学区房”受热捧的因素都有哪些?凭什么贵那么多?
李:学区房受热捧1、距学校较近的优势;2、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3、人们对教育的普遍重视;4、人为的非理性因素。我们讲,真正的“学区房”即便贵点,因孩子可享受到较好教育资源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理解的是,打着“学区房”旗号而不能签订契约、无法保障的项目或开发商。
近年来新建“学区房”因配套较为齐全,比一般同类档次的其他房屋高或齐备一些,其房价也相对高出一些。高出部分就因“学区”标签,从市场角度讲,迎合了部分家长“花钱买教育”的心理。
二:买“学区房”真的可以直接免试入学么?需要交纳什么费用么?
李:目前,9年义务教学阶段小学基础教育部分没有太大问题,一般家长纠结的主要在中学,尤其是高中。
买房时,如果周边已存在小学或在建,只要迁入户籍就近上小学没有问题。一般家长都是为孩子“小升初”而去购买“学区房”,但成绩仍然会作为衡量标准。学习突出的,“小升初”没问题,差几分的则需要另行支付一点赞助费。“初升高”成绩硬指标越发刚性,成绩与录取线差异过大根本无法逾越,10分之内也需赞助费,而数额则大于“小升初”。从这点(收赞助费)讲,与普通生源几无区别,学校只是见人下“菜”而已。
三:“学区房”刺激居住圈对二手房市场会造成什么影响?
李:“学区房”并没有概念界定,本身是一个模糊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样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由于学生每年新老交替、升级毕业使“学区房”需求常年持续,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租赁方面,你来我往换人而不换房。从买卖角度讲,由于租赁旺盛,使业主受益长期、持续、稳定,其换手率非常低,从而也造成学区二手房因量少而价高的现状,但对整个二手房市场没有太大影响。
对于“学区房”无论一二手房、买卖或租赁需求,为孩子上学的接手者都要有三点考量:户籍、名额、赞助费。
四:“学区房”价格多少才算合理?既然高出其他房屋的20%,您认为花这样的钱值吗?
李:“学区房”比一般房价高5%-10%,个别优势十分明显的会高20%,非常不合理。对于其价格的合理与否我们已感苍白、无力,它是以需求来决定的,尽管不合理,但人们依然趋之若鹜,这一点更需要反思。
“学区房”过热主要源于教育失衡,大多数购买“学区房”的家长其主要目的是为让孩子上名校,得到名师指点。当然,还有孩子毕业后房子就成了投资(物)的想法。所以,我更愿意把它看成阶段性住房,其阶段就是孩子的学习期。为学习买“学区房”不惜重金无可厚非,值与不值因人而异;为投资买“学区房”就存在误导和盲从,会造成一定的跟风效应。说白了,“学区房”就是距学校近,孩子学习、生活便利,除此再无其他优势。
五:“学区房”给属地化录取造成哪些影响?买不起学区房的学子们该怎么办?
李:如果不折不扣地执行孩子受教育属地化管理政策,将有一大批孩子跨区上学,所以教育政策也要与时俱进,尤其在一些新区,如西安的浐灞、曲江、西咸等区,及时跟进人性化的举措,配置合理化的教育资源,达到就近上学的目的是当务之急。所以,教育不能嫌贫爱富!应当在“学区房”和属地原则间寻找一个适合大西安发展,老百姓受益的切实可行之路。
我们还应该强调,普通标准化学校可以基本满足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需要,孩子的成才应体现在方方面面,不应只看成绩。以成绩论成败,只能培养出高学历低智商的庸才。所以,我们还应给买不起“学区房”群体孩子们以发展空间,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六:“学区房”的价格会不会降?您对学区房有何见解?
李:如果说“学区房”是股市中的“绩优股”,那市场就是大盘了。在国家深入宏观调控的当口,其他住宅产品的价格已有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区房”也在所难免。
“学区房”出现的原因,首先是教育趋利使其发展失衡,导致义务教育不“义务”;其次是地产商的一种营销策略,用“学区房”概念让你中招;第三就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认为只要花了钱就心安理得。
“学区房”这条利益链已经比较明显,开发商“赞助”学校,获得学生入学“名额”,卖“带名额”的房子给家长。开发商卖了房子,学校得到“赞助”提高了教师收入,家长得到孩子上学机会。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谓开发商的赞助仍然是由家长“买单”的。而所谓“合作办学”,开发商在楼盘内所提供的基础设施或给学校建的实验楼等,最终还是通过房价摊给了家长。
弄清了这里的渠渠巷巷,你或许对“学区房”有了自己的理解,而这个理解有助于你更加理性的对待孩子上学,对待“学区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