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中介一瞥
上周赴无锡开会,闲暇时在街头转了转,与当地同行聊了聊天,了解了锡城房地产行情及中介经营情况。虽蜻蜓点水一般,但亦有不少所得。锡城中介在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运营中已将我们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大规模中介品牌连锁经营形成的洪流已势不可挡,呈现出旺盛地态势。
初到锡城首先阅读了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江南晚报》,这个近450万人口的小城市,其“经济密度”比邻上海,位列长三角地区第二,出口密度列第三。无锡投入产出的高度“集约化”震撼四方。反映到房产中介行业的便是铺天盖地的中介门店和《江南晚报》连续四版的整版中介广告。
无锡与其他城市并无二样,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房产中介行业方兴未艾,使大规模中介品牌连锁企业占据了当地市场的绝对分额。本土中介在剧烈的竞争中得到锤炼、升华,一大批代表本土中介大型连锁企业纷纷崛起,大众房产、中山房产、江苏首佳等三个大型中介连锁企业各自以数十家门店各占一个版面。外来大中介江苏顺驰独占一版。各版下方不大版块零星的发布着当地单店经营中介的广告,分额不大,仍透出顽强地生命力。与西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放大的成交量---
一个连锁中介的门店一年就卖出200多套房子,中介市场的主流被大规模中介品牌连锁企业牢牢控制,规范化操作程度很高,这里没有出现过北京“坚石”、合肥“桃园”与南京“惠众”等不良事件。
通过走访了解,无锡城区商品房价超过4000,二手房价超过3000,一些太湖沿线景观住房超过6000,最高的达到8000。这些令我咋舌的价格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南北的真正差异---无锡的经济总量去年已首次跨越了3000亿元“等高线”,人们收入普遍增长,房价这个居民收入的“晴雨表”已明确显示,
只要收入与房价对等,谁又会在乎房价呢?
近两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调控,一些实质性的“扳子”直接落实到交易环节。交易税费陡增,出售房源减少,导致二手房成交量下滑,让很多中介机构难以维持,无锡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据同业人员介绍,税费增加后,买卖房屋要求打折的人越来越多。一般常见的打八、九折,多的甚至会打到五折。有的客户在大中介得不到相应折扣,便跑到手续不全的中介,增加了交易风险。这样的逃单生意占年成交量的20%。两年多前,江苏省物价局发布规定,将房地产中介收费标准从2.5%调整为1.5%,
在交易量大幅增长的时候多中取利皆大欢喜,但现在交易严重下滑,这样的标准已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了。
不日前无锡市房地产经纪商会向江苏省建设厅和省物价局提交了一份《关于恢复调整我省房产中介行业服务收费标准的建议》在当地“一石激起万重浪”,引起不小争议。市民们站在消费者立场多持反对意见,而业内多从经营角度阐述涨的理由。不论涨与不涨,锡城房产中介行业交易量大幅度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在各地都有反映,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的具体表现。有意思的是,同一天的报纸“今日聚焦”版以大幅标题报道“上海房地产调控基本到位”。
锡城一行走马观花,业界问题大致相同。同业提高佣金建议公诸报端后,不免想起《关于(西安)房地产中介调整收费标准的建议》,虽时过两年但呼声依旧。全民住宅市场化的同时,一些列相关政策也应及时配套。从发达国家房产中介5%的收费标准观国内的收费状况,依法收费,合理收费,与国际接轨均需要有一个漫长地、循序渐进地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