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墙.建筑.顺城巷巡礼(图文)

(2007-01-10 17:39:49)
   西安城墙对于大多数西安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也最为完整的明代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修建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现在,城里的西安人每日上班下班,买菜烧饭来来往往,穿梭在城墙内外与顺城巷之间,日积月累似乎对城墙由司空见惯而有些视而不见,但每每提及却总能津津乐道、耳熟能详,西安人对城墙的爱是由衷地。
 
 
 
    其实西安城墙不光值得西安人自豪,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历经八年扩建后一直固若金汤。历代,经历多次战火洗礼依然牢不可破。近代“二虎守长安”更是谱写了一曲英雄史歌。是我国现存保存完整的古代城池建筑。整个城墙是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砌成,正是这些特殊材质构成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为游客直观具体了解古代战争提供了珍贵的人文景观。
 
 
 
    小时侯,因城墙疏于管理到处都有垮塌,我们经常从垮塌处爬上城墙或放风筝,或追逐嬉戏,当然也少不了让大人看见后心惊肉跳地从城墙侧面向上攀爬的举动,那时的城墙墙体斑驳伤痕累累。离之较近的居民,在构建自己的房子时,从城墙墙体上取砖,掏空了城墙的肌体,同时也掏空了历史片段。“深挖洞、广积粮”又使城墙雪上加霜,使城墙体无完肤,破败是那个时期西安城墙的真实写照。
 
 
 
    城墙历经六百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受到严重损毁。1983年省、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开始对西安城墙及护城河、环城林进行全面整修。逐步建成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有野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环城公园。以城墙为主体,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女儿墙垛口、城门等一系列军事设施,使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完全得到恢复,成为西安一道靓丽地风景线。
 
 
 
    古城墙承载了西安人太多的骄傲和回忆,然而历史的辉煌并不能掩饰现实的尴尬。2004年为将西安城墙申报“世遗”西安又开始了大规模整治顺城巷,一场围绕着城墙的大规模战役拉开了。在必须尊重古城保护,恢复和体现西安城墙沿线及周边历史文化精髓,融合历史和现代,突出发掘和实现每个节点(如几个主要城门及其周围,碑林、董仲舒墓等历史文物点)的文化内涵和民生特点,城墙内外结合的前提下,力争将内环线改造好。
 
 
 
    在全长14.8公里的西安城墙内外排列着诸多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当中有与城墙格格不入地现代化高层建筑,有横纵合围高矮不一的居民住宅,有回收废品的破烂市,还有许多违章建筑,这些以前羁绊西安城墙两次申遗没有通过的建筑物,通过这次拆迁、改建、改造、装饰等方式达到古城规划要求,与古城风貌和谐一致。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古都风貌与保护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路子。
 
 
 
    现在,无论我们走到任何一个城门,运用摄影透视原理,无论向城内、城外透视、定格,都会看到一幅幅古今交汇的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织的美,这种美通过摄影画面显得更加和谐,当然建筑前期的规划功不可没。以前有形的城墙习惯性禁锢了人们无形的思想,而今新一轮围绕城墙的改造在全国堪称少见,至少代表了西安人打开城门看世界的豪迈决心。
 
 
 
    在凝重的城墙下,在落日的余辉中,走过周秦汉唐,触摸秦砖汉瓦,穿越在顺城巷与城墙之间,远眺城墙外边的高楼大厦,仿佛穿越历史时空,走进浩瀚的建筑历史博物馆。以城墙为背景,集绿地、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园林———环城西苑开苑;西安市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广仁寺初展“新颜”;顺城巷青石板路全线贯通;东岳庙广场紧锣密鼓施工中......
 
 
 
    城墙与建筑原本没有大多干系,城墙原本只是防御外来袭扰,而建筑或房屋却是用来抵御自然灾害,供人类生养繁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西安城墙已是全世界游客观光和向往的去处,建筑与房屋则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强化了功能,应该说现在的建筑或房屋已经超越过去的范畴了。通过顺城巷改造使沿线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居住环境得到提高。
 
 
 
    当然,在众多现代建筑与城墙的交相辉映中,难免有不和谐音符。一些单位超规划加盖楼层破坏了古城的风貌,一些单位贪大求洋造成了与古城格格不入的画面,更有一些开发商缺乏资金支持造成一道道与古城极不和谐的破败画面----烂尾楼。南门外的“太阳宫”已成为与西安城墙反差强烈的败笔代表,是西安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然而顺城巷无疑是西安城墙系统工程中的亮点,经过一年多的拆迁改造,2005年底已全线贯通。一条古色古香的青石板铺就的顺城巷与之毗邻的仿古院落、西安城墙和谐统一,充满古代风韵。碑林区将从小南门—东门—建国路北口,全长4130米,纵深20—300米,按功能划分为“一带五区”,总体布局错落有致,建筑内格以庭院明清仿古建筑为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使生态化、人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理念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为西安市增添新的景观。
 
 
 
   与之同步完成的还有南门----文昌门之间仿古院落试点项目。这些青砖碧瓦且具有关中特色的院落每院一个主题,二、三层不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现已成为顺城巷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样板之一,尽显古城文化旅游旅游风貌,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韵。为拓展书院门古文化街的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与我市“旅游兴市”的战略相吻合。
 
 
 
    与此段仿古建筑相毗邻的“碑林博物馆”利用了原孔庙的建筑,使其古风犹存。它是我过历史上保护文物最早的地方,以碑石精华荟粹而闻名中外。中外游客纷纷踏至而来也带动了书院门古文化街的经营,如今游览碑林,逛古文化街,买些碑石拓片,文房四宝,书画纪念品以成为旅游中的重要项目。采风其间偶遇日本一家电视台在这里采访,中国文字在日本受追捧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可以预见,西安今后顺城巷的建设模式定会沿着南门----文昌门仿古院落试点项目的路数去走,五区规划:商住区、文化旅游区、综合服务区、传统民宅区、商业办公区,逐渐形成旅游、文化、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齐全的黄金旅游地带。一个由城墙、建筑、顺城巷组成的旅游军团在今后的若干年中会逐渐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的。
 
 
 
    这次“城墙.建筑.顺城巷”的话题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让我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在历史积淀深厚的古城西安,深刻体会到了她的博大精深,认识上也有所升华。西安将继续本着保护为主的原则将内环线改造成西安市一条既融合历史又贴近民众的"金色项链",让古城墙不再孤独的矗立。古老的西安城墙、生机盎然的现代建筑、焕发青春的顺城巷怎样能永远保持和谐统一是我们下一个重要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