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叶檀
叶檀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9,245,613
  • 关注人气:482,3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安消——A股韭菜收割机?!

(2017-03-16 10:32:44)
标签:

股票

中安消——A股韭菜收割机?!

2017316 微信公众号“叶檀财经”


如果一家公司的基因是圈钱,最终结果就是,韭菜醒来了,不跟你玩了。这就是中消安面临的现状。


中消安前世在美国受到质疑,今生在A股市场又迷雾重重。


这家公司与涂国身密切相关。2014年媒体报道,知情人士透露,涂国身先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一家公司“中国安科控股有限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仅几百美元,再注册九鼎企业集团(深圳)有限公司,将其旗下的一批濒临倒闭的公司装入此空壳,就成了CSST(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

 

之后,CSST反向收购境外公司,其中包括江西九鼎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0万元)、吉安市九鼎安科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00万元)、江西九鼎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再通过虚假资产评估、虚假出资成立,冲剌美国资本市场。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在此过程中,利用外商投资身份,与二、三线城市签订的很多平安城市项目只是“框架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之后绝大部分项目都不了了之,当年号称合作的单位多达3000家,存在很大程度的虚构,而公司拿不出合同及相应员工的薪酬记录。

 

无怪乎有媒体称,“‘中消安’在美国上市是蒙混过关的,在美国证监会严查中概股造假的背景下,退市既迫不得已,又不失为明智之举。”

 

21世纪经济报道》支持了这一指责:“按举报人的说法,安防科技系通过财务造假在美上市。20119月,安防科技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源自担心彼时美国证监机构掀起的中概股财务核查。”

 

2010年下半年,因财务造假问题,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遭遇了一系列的诉讼事件,进入2011年,更有22家中国公司被诉。部分中国概念股在美遭遇了做空机构的疯狂“猎杀”,一部分中概股公司被摘牌或勒令退市。安防科技选择私有化主动摘牌。

 

这难不倒涂国身。20119月,CSST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时隔两年,涂国身在A股华丽转身。中安消借壳飞乐股份,与安防科技20057月通过反向收购登陆OTCBB上市颇为相似。暴赚12倍的消息传出来,中消安控制人涂国身也以充满争议的“资本玩家”的身份,暴露在媒体面前。

 

说明: 212982522589792321

并购是中安消业绩增长的源泉,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安防科技并购两家企业,2007年并购5家,2008年并购4家,2009年并购6家。一直到退市前夕的2010年,其并购数量也达到4家。

 

回归A股后,中消安继续大肆并购,2015年并购7家,2016年并购6家。明显的影响是,该公司商誉飙升至21个亿,2014年商誉为零。

 

说明: 287492229294523141

 

在这些收购案中,中安消选择的都是全额现金收购,并非其他上市公司采用的增发股份收购方式。

 

钱从哪里来呢?我们可以从看看财报上的负债和财务费用,这两项都是大幅增加,其中流动负债从14年底的14亿飙升到16年三季度的44.8亿,长期借款从14年三季度的389万飙升至16年三季度的8.48亿。

 

公司的现金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运营质量。从现金流量表看,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2015930日为38,608.90万元,到2015年年底为-114,775.00万元,以下各季度末分别为2016331-31,148.90万元,630日为-25,462.60万元,930日为-8,754.95万元。

 

投资现金流更糟糕。2015930日为-72,085.00万元,2015年年底为      -82,242.80万元, 2016331-1,072.98630日为-154,107.00930日为-91,651.10。这只能说明,这家公司不断并购支付资金,并且迄今为止没产生足够的现金。

 

所以这家公司公红派息只有2013年、20146月,分别派息0.48元、0.42元,对投资者不大方,他们也没有力量大方。

 

许多投资者都不跟这家公司玩了,公司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也从从17.82%减至4.67%。机构投资者更是全部抛弃这家公司。

 

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持有这家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最多曾达到105家,2016年底已经下降至4家,其中三家还是与该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的券商集合理财,唯一一家外部投资机构是南方上证38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链接基金。

 

说明: 1

这只唯一的外部基金持股也仅剩1500股,15手。

 

我们感兴趣的是,这样的公司在A股市场还有多少?接下来这些公司还有什么故事好讲,还有多少钱可以购买公司?真正能为中国实体经济创造长期价值的,类似于格力、万科、科大讯飞这样的公司还有多少?

 

让人眼花缭乱的并购,不断消耗的财富,真是A股市场的悲哀。不断的投资消耗的资金从股市溢价而来,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却未提升,如果过几年仍然为负,该怎么向投资人交待,如果在市场留下一地鸡毛,监管层又该怎么对待这样的公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