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向谁“致敬”

(2006-06-02 02:03:33)

一直以来,“致敬”一词儿就是电影界里的“香草美人”,而且是纯正“离骚”式的那种,从骨子里向外透着电影人的一种心结。一位美女老师在课上,屡屡用诸如“某某场景是向某某导演致敬”一类的话诱导我们,让大家揣摩导演的心思和功力。对于这种雷同,再挑剔的影评人也没有什么微辞,或许人家真的是出于对前辈的敬重呢。说来说去,这被“敬”的对象不是前辈就是艺术大家,都是些高高在上的人物。可大师们自己咋样呢?有一阵子,我就琢磨起了大导演陈凯歌。

陈导身高一米八几,常被人家称作“俊朗高大”。作为“第五代”的领头羊,他是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历史是一根钉子,用来挂上我的传奇”,陈凯歌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这句话一点也没狂妄。人们总习惯在说着“高处不胜寒”的时候,又开始策划出炉一份“最佳”或“最优”的名单,于是,有幸被“晾”在单子上的佼佼者不得不削尖了脑袋隐藏自己的本性。久而久之,超脱的优越感自然而然地被植入了大脑最深层,纵使在向“下”看时,也不免带了份私心。被誉为精英知识分子的陈凯歌当然也不会免俗。

影片《和你在一起》一出,褒贬纷呈。“艺术路线的终结”也罢,“放下架子、否定以前的自己、关怀草根民众”也行,人家陈凯歌只不过是在尽自己的力量做着份内的事情,我辈当免冠致敬。瞧,又说到了“致敬”!向自己致敬是个啥滋味?没敢试过,也没机会。但在《和你在一起》中,我们却都瞧见了陈凯歌的自恋情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我大致敬。陈凯歌饰演的音乐学院余教授在银幕内外的众目睽睽之下,穿过人群,充满自豪地登上舞台。观众纷纷起立,报以经久而热烈的掌声。摄影机带着股自得和满足缓缓扫视着台下。想必这就是对自己“致敬”的味道吧?!在“最后一课”一场中,王志文饰演的江老师虽然蓬头垢面,但打在头部的光影犹如一线智慧的灵光,他动情地听刘小春拉小提琴,仰头说:“我有音乐,所以我幸福。”这又何尝不是陈凯歌的自语呢?!努力适应这个商品的世界,又留恋过去的荣光,这不知是陈凯歌的幸事,还是电影的悲哀。影像语言透露了陈凯歌去除不尽的自恋情绪,这种不彻底性使他在商业与艺术的博弈中陷入了两难。

中国有句俗话:孩子还是自己的好!为啥好?有自己的影子呗!可总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地糊弄大众吧!“致敬”也得分清了对象才成。《霸王别姬》的成功,张国荣功不可没。可是,地球人都知道,哥哥是个极其自恋的人物,对感情和外形的极为顾惜。陈凯歌选择了张国荣,也就间接地选择了自恋的男性叙述角度。

其实,电影就像买卖的商品,有放在小摊上的畅销货,也有列在大厦里的珍藏品。商业化永远只是一条渐近线,大师的引领必不可缺。要么,抱着天赋继续在星光梦影的世界里徜徉,全心向艺术致敬;要么,就彻底地走入民众,抛开那些藕断丝连的“自恋”,让电影仅仅就是电影: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