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当代中西方动画影片文化现状的比较分析

(2006-05-18 20:01:30)

 

我是怀着对儿时美好时光的深深缅怀来重温国产动画影片《天书奇谭》的。七十年代尾巴上出生的一代,勉勉强强地爬上了读图时代的末班车,但我们的童年世界里充满的却是与八十年代生人截然不同的动画故事。哪吒脚踩风火轮手舞混天绫的潇洒,花仙子芬芳七色花的神奇,孙悟空舞得让人眼花的金箍棒,一休善解人意的挂饰小娃娃……还有蛋生的失而复得的天书“108”式。

蛋生是《天书奇谭》的主人公,为神鸟所生之蛋变化而成。他用从天书上学到的108种法术打败了狐狸精,拯救了整个人类。对于“108”这个数字,儿时的我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更谈不上什么感触之类。“108”,不过是个数字而已。可是后来,我却慢慢地发现,“108”对于我们的民族其实有着重大的意义,甚至就如同我们所景仰的“龙”的图腾。水泊梁山上有108位好汉,《红楼梦》有108回,佛法中讲到人生有108种烦恼,法界有108尊法身,佛家弟子的念珠是108颗,早晚功课要念经108遍,甚至我国的古代建筑也对“108”情有独衷,据说天坛的下层栏板就是108块。在中国的文化中,108被赋予了吉祥和避凶趋利的意义,成为一种受到崇拜的象征符号。从五六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末,中国的动画影片创作就是在“108”的氤氲中,开始由高峰慢慢沉沦。

    然后,我们开始长大、成熟,而陪伴我们的国产动画影片却在1994年的日子里几近夭折。虽然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急于救市的《宝莲灯》昙花一现,但投资与回报的基本持平还是让后来的动画创作者望而却步。我们日益青春的目光开始了新的找寻,西方关于永恒的爱情的话题就这么无预期地闯进了我们的银幕世界。白雪公主、狮子王、人猿泰山、花木兰、爱猫的春、史瑞克、冰河时期的史前动物……象征幸福和团圆的“独角兽文化”代替了龙的文明,永恒的爱情在当代的动画世界里胜过了“108”的光辉。

    于是,我们的动画影片国度里开始对传说故事进行新一轮的搬演——曾经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当代的动画创作者们改造成了《梁祝》。画面、音乐、人物、故事情节……我们无奈地发现,既不能找到儿时的欣喜,也不能找到西方动画片的魅力,曾让我们引以为荣的国产动画片种悄然地踏上了迪斯尼和好莱坞的旧路,迷茫无助。忧心忡忡中,我们不得不把独角兽与龙的文化并行做一番比较,不得不拨开全球性大众文化的迷雾,竭力寻找我们当代动画影片的真正走向。

    文化的色彩浸染社会生活的一切,电影也不例外。悠久的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影片独特的品格。首先,神幻英雄的关注点。中国文化讲求与自然谋和平,所谓“中庸之道”。黄土文化的浸染使他们敬畏自然,崇敬天地。与此观念相适应,国产动画影片的主人公多是天造地设的英雄,决不是我们凡夫俗子可以相媲美的。《哪吒闹海》中,哪吒剖现于其母三年怀胎而生的肉球,并在后来被太乙真人用莲花改造过;《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是取天地精华的石头中蹦出的美猴王;《天书奇谭》中,蛋生是神鸟所孕、仙炉所容的神仙子;《宝莲灯》里,沉香是二郎神之妹与凡人所生的非凡人。这种“高贵”的出身决定了他们必然是秉承了上天的使命,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后,必将有一番大的作为。国产动画影片的这种角色设置与中国文化中强烈而浓郁的等级门第观念有着血脉相依的关联。英雄是天造的,从他的性灵刚开始现世就决定了以后的人生。这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多有提及,比如先秦典册中的圣人投世,或是后来的岳飞将生时稻生双穗之说。

而与此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人对自然的驾驭,他们用科技的手段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这种理性的文化观念使他们的动画影片把关注点投注在凡人身上,或者是具有凡人品性的平凡动物身上。人性、人生、生命成为西方动画影片的主题。《聪明的一休》中,一休只是一个想念妈妈的小和尚;《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只是个善良却又失去母亲饱受欺凌的可爱女孩;《猫的报恩》中,春只是个爱猫护猫的国中女生;《怪物史瑞克》中,史瑞克只是一个丑陋的被别人唤为怪物的自卑者。观众在同情和爱怜他们的同时,又在他们身上投注了深深的心理认同,这就在无意识中扩大了影片的观众群,使得西方的动画影片不仅仅成为孩子们的专利。观众的定位问题成为我们当代的动画影片创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民族色彩的传奇性。电影被誉为“第七艺术”,自然就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也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西方的动画影片与中国的截然不同,西方与西方彼此之间的动画影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文化的影响使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一部动画影片的国别。这种独特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色彩。《千语千寻》的题材关注、人物塑造手法、叙事方式跟《寻找尼莫》明显不同。民族色彩能使一部动画影片具有“陌生化”的间离效果,增强吸引力。在这一点上,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动画影片创造者抓住了“传奇性”,并在世界范围内屡屡获奖。但当我们仍然在如数家珍似的细数《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的奖项的时候,时代已经前进到了二十一世纪。新的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化甚嚣尘上的时代里,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动画影片?

    漫长的封建社会孕育了丰富而悠久的中华文明,轶闻野史的兴盛反映了民间对传奇志异的热爱,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谚语、童谣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动画创作者们对这些国粹予以了充分关注,创作了大闹天宫、天书传世等富有神幻色彩的故事。这些影片中,美女成为精怪的化身,或为蛇,或为狐,或为白骨,与封建文化中的红颜祸水之喻不谋而合。英雄的无私救世则是儒家全力倡导的入世精神的心灵折射。经常可以看到,每当人类或集体面临危难时,聪慧勇敢的英雄主角就会粉墨登场,历尽传奇能事,最终赢得胜利。当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在我们的文化舞台上尽情舞蹈时,至少我们国内的观众还是愿意看的,但如今的现实却是,这种一再重复的传奇性已不能抓住观众的心,更毋庸说其他文化域的观众群。

而在西方,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动画影片是作为一种创收的产业出现的。因此,他们在选题时把民族色彩设立在全人类共同关注的敏感问题上,“同中取异”。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失落,对强大外助力量的渴求召唤了《机器猫》;学生时代的苦乐令人感怀,于是有了《樱桃小丸子》;对理想的追求需要永恒的信念和执着的勇气,《狮子王》振奋了我们的精神;亲情的寻找与回归在世纪初重提,《寻找尼莫》感动了人们冰冷的心灵。在共通的话题上做文章,才会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注意到民族独有的文化色彩。仅仅一味地强调民族性的艺术理念,观众根本就不进电影院,影片得不到展览的机会,一切都等于零。动画影片不是只给少年儿童观看的影片,所有的反映美好人性、呼唤美丽人情的影片都可以划归于此。永恒美丽的爱情是西方动画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雪公主》《狮子王》《花木兰》《寻找尼莫》《风中奇缘》《怪物史瑞克》……美丽的情感不仅吸引了青少年,也打动了所有追求美好人生的成年人的心。

第三,形象塑造的个性化。无可否认,中国的水墨画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浓油深彩的,二者之间不能平行地等量对比分辨孰优孰劣,两种文化的迥异也是如此。有人认为国产动画影片的低谷状态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动画形象的描绘手法,认为二维性是国产动画影片失败的关键所在,必须全盘抛弃之。姑且不论这种说法的正误,难道把中国动画影片的人物形象完全照搬成西方电脑科技制作的金发碧眼就能够成功救市吗?显然,丢掉笔绘的手法或形象造型并不是挽救中国动画影片的必然出路。国产动画影片在整体上呈现二维视觉特性,空间感不强,诚然,这与创造者的电影观念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两种文化的截然不同。从西方电影观念看,动画片不是活动的连帧机,而是一门挑战时空的艺术。他们在保持自己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大力运用全新的电脑科技,极力打造空间和时间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遐想空间。电影成为真正的魔幻。

中国动画影片的形象造型整体呈现出活跃的死板的特点。为了强调人物的委琐,就用老旧的对比方法,如矮胖与瘦高的差役;用符号化的造型,如鼠相的县令与不倒翁式的太守;用京剧里的脸谱,如孙悟空的油彩扮相等。力求最好恰恰却失于最好。西方的动画影片形象则于死板中透露出无尽的活跃来。每个角色的大体样式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比,但角色灵动的眼睛像在说话,更妙在它们耳朵、眉毛、嘴巴等的眉飞色舞,这种活泼的风格形成了影片无尽的魅力。

值得注意的还有角色的语言个性化问题。中国的动画影片沿用传统的影戏观念,多靠情节的铺排变化来增加影片吸引力,台词很少有幽默诙谐感,而西方则拥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武器——“驴子”的角色。《怪物史瑞克》中那只多舌却可爱的驴子,在《寻找尼莫》中换成了有健忘症的小蓝鱼,在《花木兰》里换成了活泼可爱的宠物小龙,这些“驴子”们的魅力在于以有个性的配角的位置衬托主体的同时,赢得了全世界观众的青睐。

最后,“教化”的味道。中国的文化与政治结婚是一种特殊的现象,虽然在当代有了很大改观,但这种观念性的转变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教化味成为中国动画影片的普遍感觉,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这些影片制作发行的出发点,是中国动画影片制作者的中心理念所在。我们是有着优良传统的礼仪之邦,回顾辉煌的历史文明成为每个创作者的必备功课。于是,中国的动画影片通过那些充满了英雄精神的传奇故事告诉人们:我们是一个有着历史责任感的民族,一个有着无限毅力和坚忍的民族,一个有着光辉的形象和可敬行为的民族。可问题是,一碗鱼翅是好的,若每顿饭都只吃如此营养丰富的鱼翅会是真正的“好”吗?

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那些挽救灾难的理性行动,一下子就被西方追寻理想与爱情的人性所击碎。西方人把动画影片作为自己的产业,在前期策划的集思广益之后,交给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其实更多的是我们华人的漫画家),又在最后的后期创作时从商业与艺术的双重角度对影片进行包装,让披上大众文化外衣的自由、和平理念,堂而皇之地进入全世界追求美好人性的家庭。如此,不仅达到了对全人类潜意识中的文化渗透,而且也完成了商业上的成功,达到双赢功效。可见,教化也是有策略的,去除扑鼻的教化味道是国产动画影片的当务之急。

近来吹吹打打新上市的《梁祝》又是从我们的民粹中挖出的传奇,创作者力求“他山之石”的急切心情在影片中分明地显现着。但反响平平,如同一块小石落入苍茫大海,波澜不惊,甚至都没有几个涟漪。国产动画影片该走向何方?

忽然想起了去年在网上火了一把的flash动画《自习室之歌》。网民们共通的经历里,那段找不着自习室的日子,一种调侃的情绪,就在一部短短的动漫中重温。故事的选材上,共同的话题才是占领市场的基本。这是其一。其二,别再“抄”演历史故事,别再“抄”演美国日本,创新才是生命力的所在。改编,改编,再改编,不过还是个旧故事而已。让每个人都能从头讲到尾的传说多一些变化,让剧中的人物和情感体现典型的中国意识,也让龙的文化走向西方。还有,无关动画是一种产业还是一种艺术,让所有的动画创作者都由衷地热爱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