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如果我们的理智,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现在与未来,一切都在自我的掌
控之中,那么,我们真的会很快乐,很幸福吗?或许恰恰相反,我们觉得生活是
多么缺乏激情,缺乏诗意与惊奇!我们简直成了按固定程序运动的机器人了.
生活的美妙之处常常在于有无数的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等待着我们.
但生活的无奈也在其中,就是命运常常给了我们无法重新选择或无力扭转的缺
憾与困境.它不断改写着我们的生活并给予深刻的影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
的觉醒,减轻痛苦,并努力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行.
2006年7月13日午间"心理访谈"播出的"女儿的诅咒"就是一个例证。
今年38岁的田莉,在女儿二岁时就和丈夫离婚了,为了孩子的幸福,她一直没
有再婚,精心照料着自己的孩子。不过,孩子七岁前,因为工作关系,女儿主
要由姥姥照看,而她每隔一个礼拜或半个月都去看望孩子,短暂的相聚,又去
工作。在孩子七岁后,她甚至辞去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照顾孩子。可以说田莉
把整个的心血都花在了女儿身上,但随着孩子上了初中,进入青春期,两个人
的关系却日益紧张,田莉感到女儿越来越不听话,和她对着干,比如在冬天穿
保暖裤的问题上,女儿就是撒谎不听她的安排,以致冻得生病。更让她伤心的
是,有一天无意中在女儿抽屉中发现撕碎的纸条,上面写着得竟是诅咒她的句
子......
专家胡邓通过分析母女双方好感发生变化的阶段及期间的母女关系,分析了女儿
七岁前因为不能和母亲建立亲密关系以及母亲经常离开产生的分离焦虑,联系
到进入青春期后对许多童年问题的“回炉”,即女儿在渴望母爱的同时潜在着
的分离焦虑,另一方面又因为自我的社会化成长而不希望母亲管理过严之间的
冲突;至于母亲的表现,专家通过了解她的日常生活的安排,看到了她将主要
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女儿身上的现象,指出她对女儿可能存在着一种过度补偿
心理,即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没和自己在一起,所以现在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多补偿孩子一些爱,但这种做法却恰恰造成了孩子很大的压力、不满以及反抗。
最后,专家,通过让女儿重新撕碎写有诅咒句子纸条的方式对母亲进行了安慰
并对此事做为了结。
看完这期节目,我有这样一些观感:
1.我们的命运中常有我们不可控或不自觉的因素已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比
如田莉在孩子七岁前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导致了孩子不能与母亲建立亲密
关系,进而产生分离焦虑,对以后的母女关系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2.当我们试图以我们的理解与愿望对命运中可以掌控因素进行掌控时,却常事
与愿违。比如,田莉按照自己的观点,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前夫离婚后就一直
没有再婚,而且将自己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女儿身上,请问,这种做法真得有利
于孩子健康成长吗?有利母女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吗?事实是,田莉遭到女
儿越来越严重的逆反,而且关系越来越紧张。既然事与愿违,我们是否应该反
省一下我们的愿望以及实现它的方式本身?
3.我之所以写下“被爱灼伤自己”这个标题,是以为,我们常以自以为是的标
准爱着我们心爱的人,而且因为爱的彻底,所以投入也很彻底,但因为失去自
我,因为过度,因为方式不太健康,而深深的伤害了我们所爱的人,同时,也
深深伤害了自己。所以,仅仅有爱是不够的,爱的再深也不是理由,爱的方式
和爱的理由同样重要。比如田莉爱女儿没有错,但放弃自己的再婚和对女儿的
爱与幸福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女儿过度的爱以致使去自我的完整生活与女儿的
幸福有什么必然联系?所有这些都值得反思。很多时候,忘我的爱是最值得警
惕的爱.
4.最后,专家以女儿重新撕碎纸条的方式对母亲进行了安慰,对此事进行了终
结,我觉得,如果让母女在正面沟通基础上,让女儿重新写一张表达对母亲爱
的渴望与感谢以及与母亲保持独立成长空间的纸条念给母亲,并由母亲保管,或
许也是很好的情感修补与积极促进。
来自心理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