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日知录》校注本
(2013-09-11 23:52:51)
标签:
杂谈效果典故历史书陈注 |
陈垣《日知录》校注本
田永明
《日知录》是顾亭林的一本大书,也是中国历史书中的一部大书,其实,这部大书似乎也不完全是一本历史书,因为其中的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这本书我经常会想起,也经常会翻阅,但并没有阅读一过,只是每过一段,便会阅读一些。
没有真正认真的阅读,倒不是对此书没有兴趣,也不是此书对我少吸引力。而是因为书中涉及的内容太广泛,以我的学殖,有很多内容要真正读明白:一是需要丰厚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二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内容必须通过查阅方能真正明白,三是书的部头比较大,很难一气读完。所以,我一直没能阅读完此书。
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得到《日知录》这本书的,但肯定的是已经有很多年头了。我所得到此书的版本是由岳麓书社1994年版,1996年第二次印刷的《日知录集释》,集释者是清代的黄汝成,点校者是秦克诚。书前有张岂之的长文“顾炎武《日知录》”。此书的好处自然多多,集释自然是汇集了很多学者对此书内容的见解,当然,也有对此书引文出处和典故的摘引和说明。读此书,既可知顾亭林《日知录》的内容,也可知其他学者对此书内容的补充和看法。记得前些年,曾经有一段时间花了很长时间阅读此书,没有按顺序进行,而是随意翻阅,大约看过此书三分之一强。可惜的是,读的时候有很多感想,但由于仅限于阅读,随着时间的迁移,现在能记起来的并不多。但留下的印象是,此书确实值得认真下功夫阅读。
后来,又得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日知录集释》,校点者是栾保群和吕宗力,可惜的是仅得其上册。此书虽然也翻阅过,但也仅是随意翻阅,没有和前书比较,以我的臆想当和前书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出版社不同而已。
前不久,突然又想到阅读《日知录》,借网络之便,看到有陈垣的校注本,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于是,又很容易得到了这本书,据此书前言介绍,这是陈垣先生花了数十年时间,用时最长,用力至巨,但最后未刊的著作。最近又开始阅读此书,便觉得此书很有特点。
此书为校注本,其中的校,由于是刚进行阅读,我没有认真考查,但仅凭阅读的部分,便觉得书中的注,非常简明。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阅读《日知录》比较好的书。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此书以《日知录》为主,和集释本比较,少了诸多的枝蔓。
所谓注得非常简明,一句话便可以概括,只是注出《日知录》一些文字的出处,这里随便在卷一选一段比较短的段落作以说明:
九二君德(一)
为人臣者,必先具有人君之德,而后可以尧、舜其君。故伊尹之言曰:“惟尹功暨汤,咸有一德。”(二)武王之誓亦曰:“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三)
其注为:
(一)易 乾卦 文言。
(二)尚书 商书 咸有一德。
(三)尚书 周书 泰誓中。
很容易看出,陈注只是简单的注出了《日知录》涉及内容的出处。这样的注,貌似简单了些,但如果细想一下,能注出文字的出处,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必须对中国古代典籍有非常深入了解,方能做到。
这样的注本,也许有人认为太过简略了些,但我却认为这正是此书最大的特点。集释固然可以免去翻检之劳,但正因为读书少了翻检,才使阅读变得比较粗疏,往往是读过即忘。而知道了文字的出处之后,然后再通过翻检,方能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阅读才有效果。
当然,我觉得如果把陈垣先生的校注本和黄汝成的集释本结合起来阅读,然后再根据校注本提供的线索,进一步阅读注出的内容,阅读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
2013年9月11日
田永明
《日知录》是顾亭林的一本大书,也是中国历史书中的一部大书,其实,这部大书似乎也不完全是一本历史书,因为其中的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这本书我经常会想起,也经常会翻阅,但并没有阅读一过,只是每过一段,便会阅读一些。
没有真正认真的阅读,倒不是对此书没有兴趣,也不是此书对我少吸引力。而是因为书中涉及的内容太广泛,以我的学殖,有很多内容要真正读明白:一是需要丰厚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二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内容必须通过查阅方能真正明白,三是书的部头比较大,很难一气读完。所以,我一直没能阅读完此书。
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得到《日知录》这本书的,但肯定的是已经有很多年头了。我所得到此书的版本是由岳麓书社1994年版,1996年第二次印刷的《日知录集释》,集释者是清代的黄汝成,点校者是秦克诚。书前有张岂之的长文“顾炎武《日知录》”。此书的好处自然多多,集释自然是汇集了很多学者对此书内容的见解,当然,也有对此书引文出处和典故的摘引和说明。读此书,既可知顾亭林《日知录》的内容,也可知其他学者对此书内容的补充和看法。记得前些年,曾经有一段时间花了很长时间阅读此书,没有按顺序进行,而是随意翻阅,大约看过此书三分之一强。可惜的是,读的时候有很多感想,但由于仅限于阅读,随着时间的迁移,现在能记起来的并不多。但留下的印象是,此书确实值得认真下功夫阅读。
后来,又得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日知录集释》,校点者是栾保群和吕宗力,可惜的是仅得其上册。此书虽然也翻阅过,但也仅是随意翻阅,没有和前书比较,以我的臆想当和前书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出版社不同而已。
前不久,突然又想到阅读《日知录》,借网络之便,看到有陈垣的校注本,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于是,又很容易得到了这本书,据此书前言介绍,这是陈垣先生花了数十年时间,用时最长,用力至巨,但最后未刊的著作。最近又开始阅读此书,便觉得此书很有特点。
此书为校注本,其中的校,由于是刚进行阅读,我没有认真考查,但仅凭阅读的部分,便觉得书中的注,非常简明。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阅读《日知录》比较好的书。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此书以《日知录》为主,和集释本比较,少了诸多的枝蔓。
所谓注得非常简明,一句话便可以概括,只是注出《日知录》一些文字的出处,这里随便在卷一选一段比较短的段落作以说明:
九二君德(一)
为人臣者,必先具有人君之德,而后可以尧、舜其君。故伊尹之言曰:“惟尹功暨汤,咸有一德。”(二)武王之誓亦曰:“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三)
其注为:
(一)易 乾卦 文言。
(二)尚书 商书 咸有一德。
(三)尚书 周书 泰誓中。
很容易看出,陈注只是简单的注出了《日知录》涉及内容的出处。这样的注,貌似简单了些,但如果细想一下,能注出文字的出处,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必须对中国古代典籍有非常深入了解,方能做到。
这样的注本,也许有人认为太过简略了些,但我却认为这正是此书最大的特点。集释固然可以免去翻检之劳,但正因为读书少了翻检,才使阅读变得比较粗疏,往往是读过即忘。而知道了文字的出处之后,然后再通过翻检,方能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阅读才有效果。
当然,我觉得如果把陈垣先生的校注本和黄汝成的集释本结合起来阅读,然后再根据校注本提供的线索,进一步阅读注出的内容,阅读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
2013年9月11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