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尽意在、意余于象

(2010-08-31 18:51:28)
标签:

杂谈

  画尽意在,意余于象
  田永明
  在古代的画论中有“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也,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见张颜远《历代名画记》卷一)的话,是说画家在作画未下笔前,已经心存要表达之意,尽管所绘的画面一定会有尽时,但要表达之意却存于仅有的画面之中。从画面看,也许并没有将所有要表达的物象画出来,但要表达的意思却可以在画面之外。譬如画万马奔腾,画家也许仅画了很少几个马,而后面几乎看不出是马,仅有一些线条,但却能让人感到是万马在奔腾。这便是所谓的“画尽意在”。
  说到画画,记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叫“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丰子恺是中国漫画之祖,他的漫画十分生动传神,他画人物往往仅有几笔,便会出现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他的诸多漫画中,有很多人物只有一个轮廓,虽然看不出人的脸部,但却让人感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人们戏称“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就是说,在画画时,无论是画什么对象,并不一定完全要把所有东西都画出来,而是只要很简单地画出最有特征的几笔,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诗为文,其实也与画理相通,在《六一诗话》中便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话,意思是,言已尽,而意无尽。杜甫在《八哀诗》中称张九龄“诗罢地有余”,就是说张九龄的诗便有“笔不周而意周”的特点,或者是谈文论诗常说的“含不尽之意尽于言外”。那么,这里我们试举张九龄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诗为例加以说明: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为怀人诗,除了颔联有“情人”和“相思”的字样外,其他三联似乎都没有怀远的字样,但是我们却能从每个句子里感到对远人无限的怀念之情。首联,看到海上的明月,想到人在天涯,但诗人只用了一个“共”字,但把怀远之意透露出来。颈联“灭烛”当然是想休息,但却“怜光满”,道出了虽“灭烛”而人无眠,所以才会怜惜满屋的月光;既然不能入睡,便只好披衣而起,由于在外时间长,所以才会“觉露滋”,露水甚至已经浸湿了衣裳。尾联说,不能将这美好的月光送给远方的人,还是再睡下希望梦中能找到相会之佳期。全诗似乎很少提到怀念远方的人,但每句却又都在怀人。这也许就是杜甫所说的“诗罢有地有余”,即把不尽之意,用一些物象表达出来,读来余味无穷。
  诗如此,文亦然。好的文章往往也有这样的特点。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潭中鱼可百许着,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全文无一字说“水”,但我们却又感到句句在写水。而且重点在突出水之“清”的特点。譬如说鱼如“空游无所依”,在日光下能把“影布石上”,能看到鱼的各种情态,非特清之水莫办。
  无论是“画尽意在”、“意余于象”,都想说明的是,画画作诗为文在选择物象时,物象必须能蕴含更多的寓意,也许物象并不多,却能让人通过对生活常识的联想,而想到更多的事物,体会到画画作诗为文者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我们在作诗为文的时候,一定要能用最少的物象,最传神的物象,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蕴含其中,形成意象。这样的话,写出的诗文便一定能“画尽意在”、“象尽意存”,能引起人们的联想,读来便会觉得含不尽之意而见于言外。
  2010年8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碎语7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