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虚怀者孔洁

(2014-07-26 20:35:55)
标签:

转载

除了文章中的第一段把我写的太抒情了,其他部分属实!
原文地址:虚怀者孔洁作者:伏羲的后人

访北京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孔洁 

 

 

他曾经是辉煌的,他现在是儒雅的。褪去了年轻时的轻狂和焦躁,即将迈入“知天命”阶段的孔洁如同一眼望不到边的秋水,潇洒,淡然。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在孕育一种情怀。而这么多年,他一直行走在追求这种情怀的途中。

他走过了江南的水乡,穿过那蓑烟雨,曾经朦胧的形影在心中日渐清晰;

他迈过了蜿蜒的黄河,踏上紫禁的城墙,梦里呼唤已久的声音在那一刻变得坚定。

我们看到他一路走来,这一路上有喧嚣,有浮华,有高歌也有落寞。

是的,这些经历,那些过往,使得孔洁开始丰满起来。

是的,此时的感想,彼时的怀念,最终都升华成为一种情怀。

而当这些渐隐为尘之时,留下来的东西又沉淀成了怎样的东西?

于是,当情怀遇到国粹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了结果。

我们看不见它们之间发生的那些巨大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我们只看到在经历了巨大的碰撞之后,它们之间衍生出了一种新的东西。如若黑夜里的那道彩虹,如若月光下的那缕清风。

 

[转载]虚怀者孔洁

 

 

国际的桥梁

孔洁最令人称道的是双语主持和采编播一体的风格,他在1997年就荣获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颁发的主持人金话筒银奖,同时获得全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

近年来,他又参与主持了一系列重大活动,策划制作了世界名流系列访谈(英语节目,中文字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艺术和体育。其中在北京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期间,他主持的“国际双行线--世界大城市首脑访谈”节目,得到了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另外,在北京申奥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外语优势,发挥了很大作用。他参与拍摄的申奥宣传片曾获得2001年度北京市“十个一”工程奖,2002年中国电视彩虹奖最佳制作奖和外语类节目二等奖,申奥摄制组还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颁发的最佳摄制组奖。另外,他参与拍摄的“中国藏文化汽车万里行”荣获2002年中国电视彩虹奖新闻类二等奖;“探访奥运城”荣获2002年度北京电视奖一等奖;他作为导演和主持人拍摄的“和海达莫理循面对面”荣获北京电视三等奖。

作为一个双语主持人,孔洁在自己的舞台上利用语言的优势充分起到了桥梁作用。

 

文化的枢纽

近年来,孔洁致力于研究戏剧,就他自己的话而言,他在承担着一种文化枢纽的作用。

“我有学外语的背景,我也了解戏曲。对于我而言,外语是我的工具,我用它来更好的去宣扬传统文化。我从没有觉得自己是某个领域里最好的,但是我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我一定是不可替代的。当下确实有很多比我优秀的主持人,但是外语好的主持人没有研究过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深入的外语又不好。我很庆幸自己正好处在这个两者兼顾的点上,这让我可以做一些事,这让我有能力去做一些事。”

谈及对自己的定位,孔洁表示,自己的确起到了枢纽的作用,而这个定位也是建立在他对自己客观的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的,“我认为对自己能进行客观的评价了,就代表着你真正走向成熟了。什么叫叫成熟?成熟就是基于你对自己客观了解的基础上,去发挥自己的特长,然后做一些事情的能力。当下,我们很多年轻人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究其根源,都是因为自己对于自己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对自己到底是几斤几两还不够了解。我的定位很明确,就是结合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去做一些跨文化交流的事情。当然,跨文化交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文化和文化是有差异的,但也正是这种差异才促使我们想去了解,愿意去了解。我不奢求自己是当下最红的主持人,但我首先要保证自己是个有文化品位的主持人。我希望每一个人在看到我出现时,脑海里都会立即产生一个联想:他做的节目一定是个有文化含量的节目,值得一看。”

 

戏剧的真谛

孔洁有档节目叫做《欢天戏地》,他在节目中做过这样一件事,他让票友来看节目时必须强制性带上自己的两位家人。因为孔洁一直有这样的理念:传播戏曲,要从身边做起。

“我经常在节目里反复强调一句话‘你给国粹一个机会,国粹会给你一个惊喜’。我们的国粹之所以有那么多戏迷,那么多名家关注,又有那么多人热爱它,必然是有它的道理的。在贸然地说出‘不喜欢’三个字的时候,你是否可以先扪心自问一下:我了解过它吗?你给过自己去亲近它的机会吗?如果没有,请不要武断的去否定。”

孔洁表示,很多人不喜欢戏曲,是因为觉得戏曲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太高不可攀。但其实,戏曲只是在以“戏”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其根本讲的依然是“人”的事。

 

旅行的感悟

有朋友曾经那么评价过孔洁:心未动,身已远。

用孔洁自己的话来说,“旅游就是从你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这句简单而带有调侃意味的话却实实在在的说出了旅行的本质。

孔洁去过很多地方,较之自然景观而言,他更喜欢人文气息厚重的景点。

“文化其实本身也是一种体验。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必须要读《圣经》和一些宗教故事,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因为如果不这样,我就没有办法读好他们的文学作品,因为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里都会有关于宗教方面的映射。所以当我踏上《圣经》故事里所讲述的那条街道时,那些故事仿佛真的在此刻呈现在了你的眼前。比如说,我去过耶路撒冷的老城,那里有条街是耶稣受难的地方,那条路很曲折,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看到一个指示标,上面写着耶稣发生的各种事迹,如一号指示标上写着:圣母玛利亚曾在此用手绢覆盖耶稣的脸。

“所以我现在出去旅游之前,都会先在网上找很多资料,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对这个景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然后带着目的去寻找那个最受人推崇的所在。如此一来,我对于我想去的这个地方,以及这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就更有期待!”

 

御人的道理

谈到工作,孔洁表示自己现在所在的部门充满了“新鲜血液”。对于这帮子以80后为主体的下属,他无奈的说:“这帮80后的孩子,没有个性的我觉得没可塑性,个性太强的我又感觉老感觉自己心脏不太好。”

谈到这个话题,孔洁望着窗外,眼里充满了遐思和迷茫,“可能我们真的老了吧。这些年轻人也许会觉得跟我们这些60后、70后的人相处很困难,他们会觉得我们高不成低不就的。”沉默了片刻,他转过头来望向我,眼神开始凌厉起来,“但是我最讨厌的是有些人用自己的职位和位置来欺压别人,抑制了年轻人的创造力。不要以为自己的官位高,就一定比别人聪明很多一样。”孔洁吁了口气,眼神充满了神采,“我现在自己在做制片人,道理上来讲我应该是最终的决策者。但其实我们在开会的时候,我们组里的小孩总是会否定我的想法。因为每次开会的时候,我都会把一个基本的构想抛出来,然后跟他们说:‘这不是我们最终要做的事情,这仅仅只是一个起点。’于是大家进行激烈的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一个完善的方案。”

孔洁很欣赏年轻人的创造力,他赞叹这些“穿越”的想法是他们挤破脑袋也想不出的。因为两代人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我只需要知道他们大概的进程就可以了,对于细节,没必要过于把控,那样会抑制他们本身的创造力。大方向不乱,小细节不算,只要不出这个大圈,怎么都行。”孔洁乐呵呵的说。

在不抑制下属创造力上,他举了个例子,他的下属拍了一个短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如何使自己与众不同”。然后拍出来的短片中:包公穿着一身官袍,脑门上顶着大大的月牙,骑着摩托车英姿飒爽的行驶在王府井的道路上。一个肚子上有多层肥肉的胖子也骑着同样的摩托车,与包公擦肩而过。胖子频频的回头注视着包公消逝的背影,一声哀叹。

短片想表达的理念是:在这个社会,你想要让自己“与众不同”并不难。爱戏,就会使你与众不同。

“孩子们都很努力,很用功。作为他们的头来讲,我不会不轻易否定他们的意见,但我允许他们否定我的意见。但是前提是你的意见要更加高明,不能胡来。”

 

灵感的起源

孔洁常说“当你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话,你就会发现世界的另一番景象。”他觉得艺术家其实跟我们是一样的人,可是为什么同样到一个地方,艺术家就能攒下很多灵感呢?

“灵感是要经过发酵的。赖兴川的创意学中曾说:每一部戏的产生,如同在构建一个巨大的金字塔。最开始的根基可能只是无数的片段和印象,然后累计到某种程度时在一个地方汇集。这种灵感的汇集可能是在一觉醒来的刹那,也可能是你坐在咖啡馆里发呆的瞬间,于是,很多破碎和虚幻的东西在这一刻聚焦成为具体的东西。灵感,在这一刻着陆。

“当然,灵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你见多识广。你先得去见,因为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知道哪天会用到它。很多人之所以喜欢旅游,是因为在旅行本身就是敞开心扉感受生活的一个过程。人世间没有白经历的东西,所有的经历都会保存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然后,等待那个灵感发酵和聚焦的时刻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