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记录片课

(2007-01-02 21:51:55)

周五是一星期中最累的一天,印证了人们经常说的“黑色星期五”。今天我们第一次上纪录片课,从上午10点开始,竟然上了7个小时。第一个小时教室里非常安静,因为连带我们6个在内,准时到场的一共才九个人。客座教授JOHN PENYCATE先生见人不多,就没有认真开讲,东拉西扯地说了一些有关纪录片的事,开课后半个小时,KIM带着大部队来了,竟然有20多个,这样并不宽畅的教室里一下子挤满了30多人,连椅子都不够坐,只好把为数不多的课桌全部撤走,又临时加了不少座位才算把大家安顿好。

 

前两个小时主要是老师讲课,介绍了电视长纪录片的两大类型:社会观察类纪录片和时事新闻类记录片的基本要素和制作步骤。都是一些条条杠杠的基本原则,没有很多实质性的指导,因为他说这门课是实践为主的课,而他们过去压根就是直接从工作中学的。讲完了以后,他毫不客气地把我们赶到图书馆,要我们从大量的报纸和杂志上寻找可以拍成社会观察类纪录片的线索,并且在一个小时之后再回到这个教室里,挨个在全班面前陈述自己的选题方案,就好象编辑要用自己的节目设想来打动制片人,以便使选题获得认可,从而得到拍摄所需要的经费一样。

 

说实话大家都蒙了。因为这类纪录片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的,所以不管你以什么人为拍摄对象,首先得有人愿意被你拍,而仅仅愿意还很不够,因为这个人物还得有故事,故事得有明显的卖点,以便引起观众收看的兴趣,也就是说,在十分钟的时间内,我们得发掘一个既有一定的戏剧性又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故事,通过观察和记录他生活的片段,用电视语言来间接地表达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并且得按BBC的标准播放给英国的观众看。对于我们来说,在国内要做这样的片子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可是现在刚到伦敦不到一周,除了学校和住地还哪里都没去,也一共没认识几个人,要完成这样的作业简直是巧妇硬为无米之炊。离开教室前往图书馆的时候,不分年龄和国籍,大家一概忧心冲冲,一个个脸拉得比丝瓜还长。

 

我完全理解老师布置的这个任务的性质,因为我了解社会观察类纪录片的要素。我去了图书馆,但我没有象他们大多数人那样,一头扑向报纸和杂志的书架,不分青红皂白地卷起一摞书报,然后漫无目的地开始大海捞针般地搜索。因为我从心里怀疑这样寻找选题的方法是否恰当。报纸杂志上会有一些有趣的人物故事,但他们不是我的,因为我不了解他们,对他们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关键是如果他们的故事没有真正打动我,并引起我对某些相关问题的思考的话,我不可能拍出能打动观众的人物故事。我有做电视片的经验,但在这里我缺少的是社会关系和人物来源。

 

我一动不动地坐在图书馆一楼大厅的沙发上,象个神经病一样两眼直直地向前却什么也没有看到,脑子以起码双倍于电脑的速度在思考。时间在不断流逝,而此刻我必须和时间赛跑。伦敦和北京一样,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这里有很多跨国婚姻,比如我们的老师KIM就娶了一个中国妻子。那么象这样的跨国婚姻有多少是幸福的呢?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走到一起,并开始天长日久的生活以后会遇到那些矛盾和冲突呢?中国儿媳妇进入英国家庭以后,遇到过什么困难?她的到来给这个英国家庭带来了什么变化呢?这样的跨国婚姻能维持五年以上的有多少呢?这个选题似乎还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英国人当中会有多少人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呢?社会观察类节目中是不能做广泛采访的,更突出的是个人的情感和经历,那么通过一对夫妇的故事要说明一个让大家普遍认可的问题似乎缺少说服力。可是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别的可以做文章的呢?如果能找到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定很有故事可讲,可我认识的人当中一个也不流浪,晚上出去找个流落街头的人又太危险了,再说我们又不是朋友,他凭什么把他流浪的故事告诉我呢?我来英国只有三个月,认识的人很有限,能谈得上是朋友的更是屈指可数。要是能在我的朋友当中找到一个有故事的合适人选就好了,起码他一定会很合作,但是有谁的故事既有戏剧性又有一定的社会性呢?就算有的话,他能不露痕迹地再现他的生活而同时又符合我的节目构想吗?想着想着,突然我的心跳加快了,一道灵光闪过,眼前猛觉一亮,就好象早上起床后,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便迷糊着拉开了窗帘,一片清澈的阳光瀑布般猛然间涌进了窗口,把我浇了个里外通透,豁然开朗。那一刻我差点笑出声。

 

我赶紧拿出笔记本,把我的灵感粗略地写下了大纲,然后背起书包一路小跑,在离2点上课还差三分钟的时候,一头冲进教室,回到了我的座位上。

 

接下来的陈述简直象看戏。我平生第一次在这么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听到了这么多五花八门的英语。中国式的当然少不了,另外还有非洲的,北欧的,东欧的,俄罗斯的,日本的,印度的,有的还能听懂,有的则完全不知所云,眼看着莎士比亚曾经使用过的一门优美的语言被世界各地的同学齐心协力同仇敌忾地蹂躏得几乎只剩下面目依稀可辫,再想想自己寒窗苦读英语几乎付出了整个青春的代价,我心里竟然感到了一丝复仇的快感,心想,“你也有今天呀!”

 

比各种口音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世界各地同学五花八门的选题。一位黑人姑娘要拍西班牙人吃猪耳朵的事,瑞典姑娘要拍他们国家卫生部长的儿子找工作的事,法国姑娘要拍吉普赛人和当地法国人的文化冲突,印度小伙子要跟拍他的伊拉克同学20多年来第一次回故乡寻根,而中国姑娘也毫不示弱,竟然要跑到意大利去拍摄俄罗斯跳远运动员的故事。

 

我饶有兴趣地听着他们慷慨激扬的陈述,特别是认真听着KIM和客座教授PENYCATE对他们的点评,对于他们俩能听懂这么多变了种的英语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而他们耐心风趣又很尖锐的评说又让我获得不少启示。我理解和我一样人生地不熟的同学们遇到的困难,而通过同学们的选题,我更明白了许多社会观察类纪录片不适合表现的题材或者为什么他们不适合英国社会的价值观以及英国观众的兴趣口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