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在江南某个象周庄一样的水乡小镇,那方水土留下的痕迹一辈子也恐怕难洗。时间长了倒也觉得挺好,起码在北京这样的地方,让我比较容易保留自己的个性。现在不是基本上不讲究好坏,只讲究与众不同吗?偷乐!
曾经苦读的是外国文学,却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骨子里执着地爱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学的是外语,偏偏满嘴哼的是京剧,还酷爱越剧,沪剧,评弹等一系列乡土气息极重的地方小曲,据说我哼的京剧调子里带有明显的歌剧色彩,唱起歌来又有戏曲的痕迹,管他呢!我愿意!
作为孔家第72代后裔,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一半这辈子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后一半倒早就大大超额,不过实在没什么好自豪的,因为在现代社会行万里路实在是易如反掌。多年的寒窗落下了个毛病,那就是想的永远比做的多。可是想到贵为王子的哈姆雷特和我犯的是同样的毛病,于是不以为耻,反倒开始沾沾自喜,并越发放任自己的思想。做不了的,难道我想想还不行呀!
要说心里的念头还真不少,不过很少有人能象今天这样要我说出来。那就说吧,反正说的都是自己的事,起码不会得罪人。别人曾经对我多次提起,以至于慢慢地我自己也开始相信,我的身上有种江南大少爷的气质。怎么来的,我不清楚,可能和我从小就向往大宅子里那种大少爷生活有关。说明一点,我是苦出身,没过过一天剥削阶级的生活,也不向往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但是受“家,春,秋”“雷雨”等很多文学作品的影响,再加上我自己的敏感和悟性,我对大宅门背后某类人物的情感有一种特殊的共鸣。
我不知道自己的性格中有多少喜剧的成分,但是多年研读文学让我对悲剧情有独钟,因为它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种震撼和净化心灵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我的这种性格和爱好和当今这个处处需要搞笑的社会实在有点脱节,看起来我们好像彼此都不太欣赏,不过各行其道,倒也相安无事。可眼下我们的任务当然不能弄得悲悲戚戚,所以我还得努力努力,其实只要告诉自己不去追求什么深刻,让自己喜剧一点可能也并不难。不是说了么,学好不容易,学坏快着呢!呵呵。我知道比喻不当,马上检讨!
我向往那种生活中少有的浪漫爱情,能在剧中让我过把瘾吗?我保证它仅限于戏中,绝不假戏真做!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为了多和几位主创人员交流一下,也算彼此认识一下,剧本怎么写,是编剧的事,导演让怎么演,我就尽力而为。不过我的天性一向不怎么解放,这次能做倒什么地步心里也没把握。我在台上演过一次小品,演的是一个对工作狂妻子不满意闹着要离婚的男人;后来还参加过一部电视剧的拍摄,更不象话了,演的竟然是自己,一个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记者,共16集,还每集都有一点戏。片子拍完后,也没见播出,于是心里就老犯嘀咕,不会是毁在我手里的吧。要是那样的话,罪过就大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希望这次剧本的喜剧色彩能多体现在语言的机智和情景的巧妙上,而不是夸张的形体和表情。喜剧正着演,不知道效果怎么样?
该说的和不该说的,目前能想起来的就这些了。
多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