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泉州蟳埔村

(2012-11-26 20:50:42)
标签:

泉州

蟳埔村

消逝

渔村

蚝壳厝

分类: 我行我述

     福建有三大渔女,惠安女、湄洲女和蟳埔女。说来也惭愧在泉州生活了近二十年,却没有去过一次蟳埔村,尽管以前经常在泉州的菜市场和西街一带见过进城卖海鲜的蟳埔女,泉州会亲切的叫“蟳埔阿姨”。最近网上听说蟳埔村准备要“拆迁”的事,前两天过去走了一趟看看。

 

http://s12/mw690/49800473gcf657c53f4fb&690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条小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

http://s6/mw690/49800473gcf657cb06aa5&690


http://s16/mw690/49800473gcf657dd97daf&690

    在小村子里遇到的蟳埔女,沿街在敲海蛎的或者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聊天的,巷子里挑担而过的,但是并不太躲避相机的镜头,多以朴素微笑面对。


http://s11/mw690/49800473gcf6582e6f2da&690

   以前小的时候经常听说蟳埔阿姨爱戴花,一个挑篮子的女人穿着彩妆从我前面经过,头上戴着漂亮的簪花围。在村里不时可以见到这样打扮的妇女。


http://s4/mw690/49800473gcf6583831233&690
    沿着菜市场这条街走不时可以看到蟳埔女盘头插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http://s7/mw690/49800473gcf6583dcfea6&690
刚好碰上村中有人办喜事,见到一群妇女穿着盛装相互摆弄着头饰,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一位阿婆挑着传统的写有红喜字的竹篮经过,很是喜庆。


http://s6/mw690/49800473gcf65843a3cd5&690

蟳埔阿姨喜欢鲜艳的色彩尤其喜欢红色。http://s13/mw690/49800473gcf6584a3b80c&690

传统的竹篮子看上去很精美,浓郁的民俗味。
http://s12/mw690/49800473gcf6584f8ce9b&690

http://s8/mw690/49800473gcf6585a4e987&690

     在村子里逛着看到一群蟳埔阿姨身着盛装在祭拜妈祖的顺济宫门口打腰鼓,个个精神抖擞,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蟳蜅女信仰繁多,每当遇到造大船、盖房子、喜事等生活中的大事,都要举行传统而热烈的庆祝活动。http://s4/mw690/49800473g7b23c099b243&690

http://s10/mw690/49800473gcf65867a6db9&690
    顺济宫的对面有个戏台,旁边是另外一群蟳埔阿姨在撬海蛎,一边是歌舞一边是劳动很有趣的场面。真正的民俗就是在生活中的。

 

http://s5/mw690/49800473gcf657e7856d4&690

     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

 

http://s2/mw690/49800473gcf657d485841&690
    “蚵壳厝”的建筑形制同传统的闽南红砖厝,花岗石的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鲜艳古朴闽南红砖厝风格鲜明,民俗气息浓厚,蚵壳厝与之不同的就是这蚵壳的墙表。将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墙里隔绝空气多,这样的墙冬暖夏凉。

 

http://s3/mw690/49800473g7b23c01e2602&690

与闽南红砖结合的建筑外墙,一红一白相得益彰。

 

http://s1/mw690/49800473gcf6581cfdaa0&690

    砌蚵壳需要精湛的手艺,砌得错落有致,片片如鱼鳞。在砌时,凹的一面向下,第一个叠好,另一个要叠在前一个的一半,如此这样,一个叠一个,同时要和内壁一起砌,内外交叉,避免蚵壳脱落。

 

http://s3/mw690/49800473g7b23bfe5bde2&690
     

     走进村中寻找“蚝宅”。发现许多蚵壳厝大部分年久失修,屋顶塌陷、墙壁倒塌。没有一处完好的,有的仅剩下一堵蚵壳墙。听当地老人说,以前这里百分之八十五都是蚵壳厝,后来不少村民拆老房建新房,很多蚵壳厝都无人居住,维护。如今看到的整个蟳埔社区建筑拥挤,蚵壳厝都夹在八九十年代以后新建的新房中。蚵壳厝如此自生自灭真是可惜!听一位村里中年人说蟳埔村有部分地方会拆迁,当地政府规划出保留蚵壳厝的片区和保护蚵壳厝。但是这些对于蟳埔、金崎这片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及传统建筑的村庄,民俗应当是在生活中的。拆迁民房,房地产的进入,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来这里必然会成为一个城中村,很难保证蟳埔村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会不会在城市扩张的极速行进中慢慢消逝,也许这是城市化进程的代价。我们在城市和乡村的围城中打转!一场乡土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城市化扩张的一场博弈!但是有一天我们在寻找家园的路上终究会返乡!


http://s16/mw690/49800473gcf658066272f&690

 

注:比较当地的海蛎壳和非洲运来的海蛎壳,本地的较小,非洲的比较大。
http://s13/mw690/49800473gcf65a155c3bc&690
http://s8/mw690/49800473gcf65a1e91b2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