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福安市一直西去,翻过两座山,就到一个叫穆阳的小镇。开车差不多半小时。镇小,呈哑铃状,四面环山,穆阳溪打着S形绕着小镇而过。走进穆阳,你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恬静和悠然。穆阳溪边有棵古老的榕树,溪水从下面流淌过。对于穆阳溪的印象完全来自我的母亲,她常说我的出生地有一条小溪,但是在我看来它更象一条小河,比我想象的宽多了。而且实在出我的以外,没想到溪水这样的清澈。我一看见它时突然有种跳进去游泳的冲动!穆阳溪绕着小镇静静的流淌,成了孩子的大澡盆,父亲说以前常常路过这里时会见到小镇的孩子光着身子在水里戏耍,岸边是妇女捣衣的场景。

这座桥叫穆阳桥和我的姐姐同龄建于1972年,1970年父母亲来穆阳镇时还没这桥,父亲回忆说那时他们从福安坐汽车经过两个小时的绕山路在对岸的康厝车站停下,然后带着行李坐着平底小舢板渡过穆阳溪。过去溪岸有着大片绿色的草地和鹅卵石溪滩。可以想象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美,对这个场景姐姐还有记忆。父亲的学生见文在散文集《心路》中的《故乡的小溪》也写到“中学时代的清晨,我们几乎天天踏着露珠在溪滩的草地上晨读。……旁晚吃完饭在溪岸边散步可是生活中最轻松的调节和享受了,后生们用青春的脚步把她来回踱量,却似乎是永远也量不完。不经意溪岸边的竹林中还会飘出袅袅的笑语,那肯定是那对情侣在暮色中愉快地播种或收获着爱情”我想如果拍下照片一定会是很美好的情景。穆阳溪流向白马河再流到东海。我的人生的足迹也是这样从山里小镇穆阳到了海边城市厦门。

穆阳的竹子很多,过去很多生活生产用具都是竹子做的,这里出产手工油伞,本来还想着买一把回去当拍摄用的道具,可是听说现在没人用,已经不生产了。真是可惜!

在去穆阳镇的路上我们先去了见文的穆阳老家,他带着月饼探望父亲,我印象最深的时候是在他和父亲告别时老人站在家门口望着儿子的离去身影的那个场景,那个慈祥的眼神里可以看到他们深深的父子情!
晚上吃饭时见文的太太说起了穆阳照相馆的事引起了我的兴趣,见文的岳父曾经是穆阳照相馆的摄影师,见文的太太说她父亲1953就开始经营相馆,这是当时镇上唯一的一家照相馆,光买德国的镜头就花了一千元,在当时非常多。他们冲洗时用自然光曝光,因为天气又阴晴不同,所以很多时候照片只能靠经验做后期来修底片以保证质量。当时本地不能放大冲印,他们要放大的照片通常是把底片拿到上海冲洗再寄回来,上海的师傅看到他修过的底片都赞不绝口。她说那时的照相馆并不好经营,过去的农村百姓还比较迷信,怕照相会把灵魂带走所以来相馆拍照的人并不多,照相馆是先帮客人拍照到取相片时客人再付钱,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很多百姓照了相就没来取,因此后来照相馆留下了很多当地百姓没取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小镇百姓在不同年代的服装和精神状态,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社会意义。但是在文革时这些照片都烧掉了!很可惜!

见文带我们去穆阳老街上的唯一一家扁肉店吃午饭。和其它我吃过的扁肉味道都不一样,扁肉口感细腻,汤里面好象放了笋、红罗卜和葱花,很好吃,这里的面也很有劲道,味道很好,我现在看到照片就会很想念。

小镇街上看到有个老师傅在帮人理发上去聊了几句,这间理发店也非常有年头了!

穆阳镇镇府还在原来的地方,旁边墙上的标语不外是时代的印记。

穆阳一带的地名都很有意思,比如桂林、苏堤,我想是不是这里山清水秀的原因。苏堤这里盛产手工面线,一路上都可以看到在晒面线。回家的晚上就迫不急待试了一下,苏堤面线口感顺滑,果然不出所料。

过去的一些木头老房子还在,可以看到久时的样子。

这里的特产光饼、米糕、香菇虾米味的中秋月饼很特别。

小镇偶尔会也可以看到衣着时尚的姑娘,当地俗话:福安好穆阳,穆阳好姑娘。

三轮摩托车是当地的载客工具,路边是集市摆摊买着土特产,可以看到象安踏、特步这样的本土品牌的醒目招牌,中国众多的乡镇是这些品牌的巨大潜在市场。父亲在街上一路上认出了很多他当年教过的学生,他教的中学是这个镇上唯一的中学,很多学生家都在这里,很多人一辈子在这里生活工作。

象中国很多地方一样房地产广告无不例外的进入了乡镇。商品经济的时代广告无处不在。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吧。物质流通也是必须的,母亲说当年带我从县城的医院回家时,晚了一路上没有店铺买东西,她挨家挨户敲门为我要些米汤喝,这件事一直让她很难忘。
天有星、地有雨、人有情!
我希望当我再次来到穆阳时,除了街上繁荣的商品物流外,还依然可以见到那清澈的穆阳溪静静的流淌,这次穆阳之行让我觉得她已悄悄地流进了我的心田,我感受到了她润物细无声的品性。
再见穆阳小镇!再见穆阳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