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话大王郑渊洁最近是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电视访谈、博客上都有他的足迹。倒不是真对他的童话有什么兴趣,主要是对他的教育背景以及他对小孩的教育态度颇感兴趣。
郑渊洁是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包括莫言、海岩也是“低学历”作家。不过这里面有个文字陷阱,大家请注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历”,而不是小学四年级的“文化”。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如果真的是小学四年级的文化,那就真完蛋了,神仙也会回天无力了,学了那么点中国汉字,怎么可能去写书呢?但从郑渊洁的谈吐和思路上,可以看出完全是不愧为跻身于文化界的名流。
虽然从名分上,他只拿了小学四年级的学历,但实际他自己肯定通过自己学习等各种方式获得了更多层次的知识。这一点从他对他小孩的特立独行的教育方式上可以看出。他小孩读了几年级郑渊洁就把他放在家里自己教育了,还自己编教材,所以他把那个多少宗罪来着(即小孩成长的道德律,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每宗罪编成了一个童话,比那些枯燥的孔子式的教条自然亲切些。按照他的话说:“要把国内语文教材换成童话教材的话,肯定教学效果特别好。”而且,他还把小孩的道德情商教育潜移在生活中。
比如谈到孝顺,郑渊洁会故意把一台新的大彩电直接搬到他父母家,小孩于是问:“我们家的电视不也准备换,为什么不搬到我们家呢?”
郑渊洁说:“爷爷奶奶能享受生活的时光肯定没有我们长,我们以后机会还很多,为什么不先给爷爷奶奶呢?”
小孩于是不作声了。在一次家里吃饭时,有一盘大虾,大家让来让去。小孩于是说:“我能享受生活的时光肯定比你长,为什么你不先吃呢?”
在他小孩满十八岁时,郑渊洁就郑重地给他上了成人课。断了他的经济来源,让其有自立的能力和精神。现在小孩长大了,却是郑渊洁给他儿子打工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他儿子小时候的朋友关系(他们在家里相互是直呼其名的),到长大后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在血缘上的父子关系,都让他们有种很轻松的沟通交流和成长的氛围。
这其实是很西方式的教育,以一种能力的培养代替中国教条式的培养。注重平等,自由,独立和创新。不过很奇怪,郑渊洁满脑子的西方式教育方式,却连英文的26个字母都不认识,或者这是与生俱来的感觉,或许连他自己也未必意识到这是一种西式风格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是注重形式,西式的教育注重内容。所以这永远都不可能是在同一天平上的。中国的学历、文凭、职称等永远是压在人们身上的座座大山,填表格填了一辈子,考试也会考一辈子。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件好事;但为什么要考到老呢?学习就是要为考试吗?考试成了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产出的标准了。所以到底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还是为了学习而考试,或是真正为了学习而学习?看现在高校里这么多学术腐败,出不了实际的科研成果,丑闻不断。那就是因为全社会都把焦点注重在形式上了,内容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而已。这样的错位哪会带来一些什么实质性的发展呢?中国人的个性也习惯于混沌,习惯于人云亦云,也习惯于随波逐流,因为这样的方式比较简单,不需要动太多脑筋和努力。于是社会风气和主流就这么形成了。
素质教育的改革口号喊了很久,实际也未见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高分低能的事是屡见不鲜。或许中国的教育改革真的还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郑渊洁的这种放在家里的教育方式未必对大家都合适,这个要看实际情况。首先,你得有充足的时间;其次,你得有郑渊洁的幽默和文字想象力,或者知识的水平,这样才能镇得住小孩,让小孩对你有种由衷的崇敬和喜爱。再者,得有他这样耐心的性格和气量,否则被小孩一句不恰当的话就会被气得要死,马上想着以父辈的身份进行压制,怎么可能,或者怎么甘心以朋友的身份和小孩平起平坐?而且,还要心硬的时候能硬得下来,否则在万千宠爱的时候把他早早推向社会,想着他在外面手指擦破一点皮自己就会要心痛上两天,那还是作罢。
但目前郑渊洁的教育可还不具有代表性,因为他的小孩还不算太成功,哪天如果真的拿到诺贝尔奖了,到处出书做讲座,象哈佛女孩一样。那时候,肯定会有一屁股的家长FANS认同“郑渊洁”模式了。其实是否是真的“灵验”,大家自己也未必清楚,只是觉得大家好,就应该是好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