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孙子相处的日子

(2019-05-20 08:06:26)
标签:

杂谈


       孙子属猴,16年11月26日(美国时间)出生,到现在也快两岁半了。
       今年二月份我是第二次见到孙子。孩子自从两个月就送幼儿园,一般在幼儿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所具备的长处和短处在孙子身上都可以看到:到现在大小便都是尿不湿,幼儿园还没有给训练孩子坐便桶,你自己在家里训练没有意义,反而更乱,于是继续尿不湿。吃饭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无论排骨、面条还是鸡腿儿、绿菜花,统统下手,最爱吃的是白米饭,自己一顿饭能吃小半碗。有时也用叉子勺子之类的,左手用的比右手顺溜,也没有人要求他必须用啥或者必须哪只手,就是随心所欲,填饱肚子为止。每天晚上7点一过,自己要求刷牙洗澡,然后给他送到自己的房间,带上一杯水,换上新的尿不湿,换上睡衣、睡袍放在床上,他会给你拜拜,明天见(see you tomorrow),然后就关灯锁门,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再去接下来吃早饭,一晚上的情况就在奶奶床头的监视器上观察了,有时也会晚上做梦自己哭两声,但自己喝口水就继续睡觉了。
      这次来美国看孙子之前也有很多想法,孩子也正是牙牙学语的时候,也想教给他一些唐诗啊,儿歌啊,或者类似涂画、手工之类的游戏,但一见面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小小的屁孩儿,存在着很大的逆反心理,凡事越是大人不让做的,他越是要明着或暗着尝试一下,处处事事眨着眼睛盯着大人,去试探大人的底限。根本没有一会儿的闲暇,犹如脱兔,都是在不停地活动中,精力集中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分钟,对任何玩具或游戏的兴趣都是跳跃的,断断续续的(除了对平板电脑上的“鲨鱼宝宝”,在周末的时候允许他看一会,整个过程都一动不动)。所有规则在他这里都不成规则,他都是在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思路行事。因为我的任务就是每天负责接送幼儿园,包括早晨起来伺候换衣服喂奶等等,弄不了,玩不转!他根本不听你的,早晨起来我们爷俩折腾一个小时都换不成衣服,奶也喝不了多少,你越要求他做什么,他越是NO!NO !假如你坚持要换衣服,他就开始喊:STOP!很无奈,真是热年糕掉灶坑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有时候急的我都想抽自己,气哼哼的下楼来自己憋气,老伴再瘸着腿子上去,哄着喝奶,换衣服带下来。再看这孙子跟没事儿一样,爷爷长爷爷短的叫着,憨皮憨脸的让爷爷抱抱!好不容易吃完早饭放到童车上推到幼儿园,就又开始给我耍上了,不下车!一连声的:NO,NO,NO!好不容易放在幼儿园了,等下午你去接他的时候就又开始耍了:不跟你走,他各个教室串着跑,到最后跑到礼堂里,台上台下窜着跑,无论你怎么的央告都不行,最后都要老师帮忙才能给弄住,换上衣服推回来。
       自己也不是好脾气的主,平时这么低声下气的求人的时候不多,尤其是一个乳臭小子!挫折感很大!心里别扭了好几天。有一天,忽然在网上看见一个连接:育儿经,上面有不少文章都是关于36个月之前的孩子如何管教。对孩子的方方面面分析的头头是道,概括起来就是,2-3周岁的孩子,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宝宝叛逆期,这时候的孩子不懂道理,也不要过多的讲道理,就告诉他咋样可以咋样不可以,做对了要鼓励,做错了就要果断制止,那就尝试着来吧。
       家里的墙插座为了安全都有封闭,有时候要用墙插座的时候解除封闭,用完再封上,他看到了这个过程,等你用完墙插座他积极的撅着小屁股就去封墙插座,我急了,打了一下手心儿,严厉的告诉他这东西不许小孩碰,不用你管!哭了一会儿后他自己指着墙插座念叨:不能动这个,这不对!(尽管这么说,但有时候也会看着插座发愣,然后自己念叨,这个不能动)。反复给他讲:不许嚷嚷NO!NO!不许给大人喊stop!所以,当他有时候发完脾气以后,也会自己念叨:no speak no,no speak stop 。经过一段时间“修理”,现在不轻易嚷NO!NO了。
       在相处的过程中我体会,孩子耍性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身体不舒服,没好气(比如过敏,刺痒或者饥饿,困等等);二是找存在感,引起家长的重视(尤其是对妈妈爸爸,他们因为工作紧张,每天早走晚归,跟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比较少,孩子的依赖和亲情需要宣泄)。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主要做了两点,一是孩子不舒服的时候不给孩子要规矩,你想想大人要是有点儿头疼脑热还情绪低落了,何况孩子,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更憋屈,所以不要在这时候要规矩,另外就是尽量给孩子在外部环境上舒服一点,比如伙食的荤素搭配,换样儿调剂,各种不同水果的选择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奶奶做的,我不能贪功),我发现孩子因为总是用外敷药所以小内衣上的沉积石蜡类的东西洗不干净,衣服摸上去有点潮,于是就用肥皂一点点给孩子把所有的贴身穿的衣服搓一遍,感觉好多了。
       对于孩子找存在感我是这样对付的:你不是不穿衣服吗?那好,咱在设定选项的时候绕开穿不穿衣服,而是穿哪一件衣服更好,让他自己选择穿哪一件更好?这样他会指着你手里拿的衣服说:不穿这个,换换!于是换一件,高高兴兴的穿上了,一边穿一边念叨:奶奶看看,好看(意思就是要下楼让奶奶看看是不是很好看),嘿嘿。他不是闹腾不吃饭嘛?那选项就改成了你是吃饺子还是吃面条?他也不见得就是经过了思考或者有什么好恶,但他会选择一个(往往是你摆着面条他要饺子,你摆着馄饨他要稀饭,这没关系,咱都留有后手,呵呵),于是,开开心心吃饭了。这样一来孩子自己感觉到他自己做出了选择,有了决定权和存在感,说话算数了,也就不再拧着劲了。
       网上说了,要想让孩子听你的,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要让他对你有亲近感,而亲近感的培养可以有几种渠道,不外乎对孩子细心、耐心、一颗童心,再加一点小小的物质利诱,或者威严,但所有的前提都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在目前阶段这种亲近感的培养我可能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返老还童,认真的跟他一起玩儿玩具(物质利诱的决定权不在我手里,冰天雪地的也不可能带孩子出去亲近自然),这段时间里我们爷俩趴着、跪着几乎鼓捣遍了他所有的玩具。现在的儿童玩具大都有弹性,比如积木,你可以简单堆积,也可以配合插件搭建出各种造型。刚开始的时候看他把我费老劲弄成的各种“成果”一巴掌就推翻还很是不舒服,后来我意识到,玩具之所以叫做“玩具”,就是让孩子在建设--破坏--再建设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并锻炼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的,所以,只要他兴趣集中在这个玩具上,那就随他折腾,玩一会儿就腻烦了,要求换其他玩具,我都答应,但只有一个条件:把这个玩具都收好,装在袋子里,不能散落的到处是,下次没得玩了。
       在“调理”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大人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能让他在大人身上找到突破口:假如妈妈在为某一件事情给他定规矩,那其他人就不要“和稀泥”,算了吧,下次注意等等,这样既让孩子白白的有一次不痛快,也让他学会了“找靠山”。有一阵子他在饭桌上玩儿饭勺和餐巾纸,你越说不要把餐巾纸到处扔,他眼睛看着你,故意继续把手里擦完手的纸巾往地上扔,于是,我没有说话,就把筷子掉了个头儿,迅速打了他的手背一下(不会多重,但肯定会疼),这家伙嘴儿一撇就开始干嚎,同时眼睛就开始在妈妈、爸爸、奶奶身上踅摸,假如这时候这三人别说插话,就是看他一眼可能就会真的嚎啕大哭,等他来回看了几遍,发现大家都在低头吃饭,没有人搭理他之后,就求助于奶奶:奶奶,吹吹(意思是挨打了,手疼,吹吹)。奶奶继续质问:不许你扔你还要扔,该不该打你?赶紧给爷爷赔个礼吧,这小子就说:这不对!呵呵,你不要指望这一次就能改过来,但起码下次再往地下扔纸巾的时候他自己心里就会知道,要是扔了是会被惩罚的,而且不会有人帮他。平时我们爷俩也有一些特殊的“沟通”方式:比如在个别制而不止,明知故犯的情况下,我会把我右脚的拖鞋脱下来,意思是要用拖鞋抽他,在我们河北老家,爷爷打孙子一般都是脱鞋打,农村的家做布鞋,这里面学问大了,要是打给别人看的(孙子淘气了,人家告状来了),那是用鞋面的一侧打的,听上去噗噗山响,实际远不如打手板疼,要是真生气了,那会是用鞋底子一侧打,尽管也不会太疼,但看上去还是很有威风的。这家伙一看我脱鞋了,赶紧吆喝:爷爷穿鞋,爷爷穿鞋!
       说实话,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小瑕疵我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比如,在家吃饭的时候,每当“酒足饭饱”,经常把脚丫子放到餐桌上晃荡晃荡,他爸爸和奶奶总是要求他放下去,我就假装看不见,不发表意见,因为孩子餐椅的高度和角度就促成了脚丫离桌面很近,他吃饱饭稍微往后一仰身子脚丫子就露出桌面了,我没有观察到他在其他环境吃饭也会特意脱了鞋把脚丫子放在餐桌上。另外就是关于他“打人”。我在美国的时候也经常看见他在兴高采烈的情况下顺手“打”一下奶奶或者妈妈,似乎很少“打”爷爷和爸爸。没想到,最近居然因为“打人”在幼儿园罚站了,我对这个问题是这么看的:一他都是在兴高采烈、幸福感满满的情况下“打人”的,二他打人的时候不是为了出气或者报复什么,三他“打”的都是他自己最爱的人。所以,我对孙子“打人”事件不是特别在意。当然,假如出现了因为争执或愤怒而打人的情况这是要重视的,这不同于小朋友们在一起争抢玩具的你抓我挠,那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小猴子都会抓会挠,但打人就不一样了,尽管我的信条是“生子当如狼,不能如羊”但也不赞成凡事轻易诉诸武力,这也是内心的无奈和苍白,需要提早注意。
       在幼儿园肯定是讲英语了,在家跟他父母交流也是英语,但爷爷奶奶都只会说中文,于是,孙子自打学说话,就挣扎在“双语”的泥泞中。比如要吃水果,给他爸爸妈妈要就是kiwei ,跟奶奶要就是猕猴桃!哈哈哈,类似的很多。对此,幼儿园的老师还曾经有过一段误解,认为这孩子语言能力差,表达不清楚,后来儿子和儿媳妇可能在亲子活动的时候介绍了孙子的语言环境,老师才明白了。我已经注意到他的老师有时候会留意我们爷俩在幼儿园分手之前的对话,因为我会发现孙子会对个别词语之间的英汉配对更利索明白。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怎么教发音,他说中文的语调就是不对,这肯定不是有意识的,说明母语已经不是汉语了。截止目前,最是字正腔圆的汉语就是模仿奶奶的:哎呀!哈哈哈哈,其中“哎”是轻声,“呀”要发三声,略带天津语调。
       尽管对孙子的爱是无涯的,但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是短暂的。如何把对孩子的爱转化为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营养物质则是一个长久的命题。我不相信天底下会有不爱孩子的家长,我更不相信天底下家长对孩子的“爱”,都给孩子铺就了美好的未来!
       不奢望成龙变虎,起码希望我孙子生有所值。

我平时观察这家伙有以下的特点:

最喜欢的主食:白米饭
最喜欢的蔬菜:绿菜花
最喜欢的肉类:烧排骨
最喜欢的饮料:水
最喜欢的水果:猕猴桃
最喜欢的歌:吉祥三宝
最喜欢的动画片:鲨鱼宝宝
最依恋的布偶:一只会唱歌的大象
最喜欢的玩具:丛林轨道
最喜欢的老师:茱莉亚
最喜欢的小朋友:麦然(一个印度小姑娘)
最喜欢的衣服:有兜兜(口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冰钓波士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