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方村的老房子值钱了
安阳观察记者 张遂旺 本报通讯员 邱 峰
5月3日,从林州市区向黄华镇方向进发,驱车10多分钟,驶入太行山,半山腰有座小山村,名曰止方村。
小村紧邻红旗渠,村西是层林尽染的大山,南边是中华古板栗园,北边是太行山森林运动公园,村东有一条新修的渠东路。这个美丽的小山村,犹如一片隐藏于岁月深处的桃花源。一座座青瓦白墙的民居整齐连片,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街道高低错落,清幽古朴。房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流连其间,仿佛置身于优雅妩媚的江南小镇。
“真美啊!”“要能在这里买套房子,每年住上一阵子真不错!”山村美景诱惑着游客直打听这里的房子卖不卖。
“要搁5年前,俺村的一些老房子,三五千块就卖了。如今,出的钱再多也没人卖。”村里老人笑着说。
止方村有7个自然村,351户人家,1100多口人。这里曾经是林州市最破最穷的地方,人称“西山墁”。“过去,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一条土路全是疙瘩,别说跑汽车,就连自行车都没法骑。”提起过去,老支书李建生叹了口气。全村有耕地900多亩,土薄石厚,一两锹下去就能见石头。恶劣的自然环境留不住人,许多劳力外出。打工,有的人家,甚至到城里买房住。
村里不通公交车,去趟城里需要个把小时,“老房子没暖气,用的是旱厕,吃的是井水。”李建生说,“别说卖钱了,白给你都不一定要。”
“那从啥时候,这房子开始值钱了?”好奇的游客刨根问底。
“去年,市里推进乡村基础设施规划改造之后。”李建生答得干脆。
止方村老宅虽旧,但颇有山区特色。林州市将该村列入慢生活圈,对止方村进行整体规划,老房子修旧如旧,并在村东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大马路。
信步踏着青石板路,随手敲开一处农家门。眼前花木满院,耳畔鸡犬之声相闻,68岁的屋主李起山正坐在院子里喝茶。“以前这里生活条件太差,几十年来,我很少回村。”李起山坦言,“如今有了公交车,通了天然气,用上了水冲式厕所,用电方便不说,还能上网。我当然乐意回来养老。”
在村北百果园中,一些城里来的游客正在观赏花草、合影留念。
“俺村的田地长不好粮食,却适合种果树。俺们就打造了300亩百果园,种了桃、梨、苹果、无花果等好些果树。”止方村妇女主任刘会荣自豪地说,“游客春季赏花,夏秋摘果,还能住农家乐,村里既有收益,还聚人气。”
有了人气,就会有商机。3月末,45岁的村民李红梅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卖店,“我领的是俺村第一张工商营业执照。”李红梅得意地说,“村庄美了,游客越来越多,不愁没有生意做。”
止方村的修缮建设仍在进行中,72岁的村民郭松生每天都要去工地看看。“等俺家的房子修好了,也要开起农家乐。”他说。
止方村从“穷窝窝”变成了“香饽饽”,前不久有7家旅行社前来踩点,与止方村田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探讨合作意向,帮助营销策划,向旅游者广泛推介,致力打好这张民俗旅游牌。
“买不到,买不到喽。”村民笑着打趣“不死心”的游客,“你说,如今俺村的房子恁值钱,谁还会卖啊。”
记者手记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就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防止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开发,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着重突出风貌塑造,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只有这样,才能把乡村打造成为特色鲜明、令人向往的心灵桃花源。
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房子也还是那些房子……止方村做大原汁原味原生态,走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原载2019年05月09日《河南日报》16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