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马路拉链”杜绝“管网打架”
“数字眼”一眼看透地下管网
本报讯(记者 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遂旺)“绿色的是通信管线,红色的是供电管线,黄色的是燃气管线……”1月23日,安阳市地下管线普查办公室高级工程师王方坐在电脑前,边演示边介绍,“有了这套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就像装上了‘数字眼’,能清楚知晓这座城市脚下各类管线的‘家底’。”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道路下铺设的管线类型越来越多,目前主要有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等8大类20余种管线及其附属设施。这些管线隶属于不同单位,缺乏统一协调,经常出现修燃气管时挖断自来水管的事,人称“管网打架”。为铺设管线,道路被反复开挖平整,又形成了“马路拉链”现象。
为解决这个“城市病”,安阳市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摸清了地下管网的“家底”,2016年年底,开发建成了安阳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将市区约5000公里的各类管网的数据录入系统,实现了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并在全省率先启用地下管线规划方案辅助审批系统。王方说,各类管线的状况,包括管径、铺设坡度、位置关系等都能清晰地反映出来,计算机代替人工审核管线规划方案,审批效率极大提高。
如今,依托安阳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安阳的管线数据库、地形图等可以进行实时动态更新。
去年6月,该系统正式运行,仅半年多时间就完成市政规划方案审批87件,一次报件通过率80%,二次报件通过率100%。该系统先后荣获了2017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铜奖、2017年河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原载2019年01月28日《河南日报》 4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