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是我一生的追求”
—记书法篆刻家李永成
□ 张遂旺
书法家未必是篆刻家,但篆刻家必定是书法家。李永成就是集书法篆刻于一身的双料艺术家。
李永成书风遒劲、篆刻功夫了得,这是诸多书法篆刻名家对他的评价。他出生于滑县,弃医而学书法,继而开始学习篆刻,勤奋刻苦,钻研不辍,终于成就了今天的他。
带着对传奇人物的好奇和仰慕,记者初春时节采访了这位书法篆刻家。
个儿高高,身材偏瘦,文质彬彬,戴一副眼镜,身上透出一股艺术家的才情与执着,这就是现年36岁的李永成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如今,他是中国书协会员、殷契印社副秘书长,笼罩在诸多光环之下的李永成并没想象中那种文人的架子,待人热情而大方。
说起李永成走上书法篆刻之路,还真有点戏剧性。他哥哥在市区一家工厂上班,闲暇有一圈人爱好书法,常常聚堆练字,永成看着看着不自觉地入了迷,有时间就跟着哥哥那一班人后面临摹。练着练着,永成有了自己的思索:“我照这样坚持练下去,啥时书法才能像他们那样充满神韵?”练字期间,他接触了篆刻。于是,天生爱学习的李永成有了奇思妙想:“何不学习篆刻,另辟蹊径呢?”
随后,李永成找来钢刀、青砖、观音土等材料,利用节假日,有空就钻进哥哥的宿舍,安静地开始了篆刻学习。没成想到,初出茅庐的李永成,将“丑小鸭”展示给众人,引来周围喝彩一片。有朋友的麻将牌丢失一张,得知永成有这门手艺,让其刻制了一张“一万”的麻将牌,令人佩服得不能行。其实,永成也正求之不得,正好练练手。一次尝试的成功,让他有了一种自豪感。说实在话,那时永成的作品,还处在篆刻的初级水平。
常言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永成都占有。尤其是地利,安阳是中华文字和书法的源头,中国书法名城,可谓人才济济。国内书画大家沙曼翁、费新我、王学仲、苏白等先后莅安授业,安阳也产生了不少在全国知名的书法家、篆刻家,诸如张海、刘顺、徐学萍、焦智勤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肥沃的土壤,都对永成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恩师徐学萍的栽培,感谢张伯煊老师的提携。”李永成告诉笔者。正是两位已故的书法界代表人物,引领青年李永成走上了书法篆刻艺术道路。徐学萍先生素有“豫北第一刀”之称,是当代书法篆刻大家,张伯煊先生在书法方面以隶书、甲骨见长。两位先生在书法、篆刻方面,皆造诣深厚,享誉国内。
那时节,李永成渴望得到徐学萍老师的真传。经多方打听,恰巧得知徐老师要办班,于是永成参加了徐老师的学习班。短短的两个月,永成的篆刻作品,在徐老师的指点下,产生了质的飞跃。他也是从那时候,了解了篆刻的起源,近现代印风的形成,篆刻发展的走向。
“在课堂上学习不过瘾,想吃小灶。”李永成欲去徐老师家里登门拜访,经多方打听,在徐老师好友推荐下,才得以拜在了徐老师门下。在徐学萍老师的谆谆教诲下,他遍摹历代名帖和大家印作,上溯泰山刻石、唐代李阳冰,下至清代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大家作品,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经过时间的磨炼,李永成的篆刻,清爽明净,不杂尘埃。其甲骨、小篆、隶书及落款章草小字,皆能做到笔势通贯,逐渐形成自己小篆和篆刻圆朱文方面的清丽俊逸、风神洒落的书印风格。
书法家张伯煊偶尔一次看到永成的印章,评价其印章典雅秀美,味道醇厚,并托人为其制印,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张伯煊老师所用的不少印章,多出自永成之手。自结识了张伯煊先生后,李永成得以有机会接触到了一大批海派书法篆刻名家作品,让他从单纯对安阳书风的了解,体会到外界书风的别样风格,这也更加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经验。
回想起曾经习书、习印的艰苦,李永成显得有点激动。他说,那时在哥哥那个不足1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里,除了两张单人床,在小铺板支起来的简陋书案上,伴着昏暗的灯光,日日伏案临帖,夜夜执刀攻习。伴随他的是寒冬中透过窗户吹来的阵阵寒风,还有隔壁传来如雷鸣般的鼾声。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永成却以苦为乐,更加坚定了对书法篆刻艺术的追求。年复一年,寒来暑往,他不知疲倦畅游在艺术的海洋,泛舟在浩瀚的墨海。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李永成的一件甲骨文书法作品成功入选全国第九届书展,并获得“提名奖”。当年,他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书法篆刻出名后,李永成并未沾沾自喜,而是更加不用扬鞭自奋蹄。他将自己的篆刻作品,让我国篆刻大家李刚田先生为其斧正。刚田先生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赏,同时指出他以后的创作方向,要多向汉玉印与将军印方面下下功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多年来的追求和努力,近年,李永成的作品在全国书画、篆刻大赛、大展中,先后有30多件作品荣获大奖,不少名家也纷纷求其印章。
书法篆刻是一个神圣的艺术殿堂,永成感叹,书法篆刻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是我一生的追求。我越往前走,越觉得每前进一步都无比艰辛,正如韩愈所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他深深地体会到:“做一个书法篆刻人是幸福的,当别人的青春只能回忆的时候,而我们的青春还在纸与印石上。”
(原载2016年4月19日《安阳日报》七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