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奇人侯典鑫
□ 本报记者 张遂旺
侯典鑫与李刚田先生(左一)合影
时下,侯典鑫的印章在收藏界很是吃香,全国各地慕名求印者络绎不绝,里面不乏名流方家。《书法报》、《书法导报》是国内书法篆刻界有影响的大报,也不小视侯典鑫的印章,先后多次为其推出整版印章作品。
侯典鑫,何许人也?他今年38岁,是我市书画界的一名青年才俊。他从事篆刻创作已有年头,时间超过二十载。篆刻史不短,可其间他有十多年从未掂刀。他重操旧业,也只是近两三年的事。
近日,在他的篆刻工作室里,一位书友前来求印,只见典鑫拿着印石在砂布上磨了几下,用一支小小的秃毛笔简单地勾了几下,便坐在小茶几旁开始刻印,谈着话,抽着烟,品着茶,不一会儿的工夫,一方典雅而秀美的印章刻好了,在场的人无不赞叹。
可是,眼下侯典鑫头上没有一串串的头衔,也很少参加篆刻展览和赛事,其篆刻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对外界是个谜,对不少同行来讲也是一个谜。此人多奇事,不妨略记一二。
(小标题)钢锯条刻麻将牌
人们常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典鑫喜欢上篆刻,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当时,典鑫还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侯典鑫浏览《安阳日报》,一条消息突然映入他的眼帘,说的是市职业中专一位学生的篆刻作品在全国一次篆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配发了一方“江山如此多娇”的篆刻作品。“乖乖,篆刻也能获奖,我也要学篆刻。”就是这条不起眼的消息,勾起了侯典鑫学印的念头。
放学回家后,典鑫把钢锯条磨成刻刀,就在橡皮上刻起字来。虽然橡皮上下刀容易,但极易变形,他灵机一动,翻箱倒柜,把家里的麻将牌翻腾出来,当成了练习的“宝贝”。对他的“破坏”行为,爱好书法的父亲不仅没有吵他,反而大加赞扬和鼓励,并且又为他找了一些麻将牌让他去刻。麻将牌刻完后,他又到山沟里去挖胶泥,制成泥印章晒干后在上面刻。后来,别人家拆了老房子,他就去找砖头,在砖上刻。正是这些尝试,为侯典鑫后来的篆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这些不同的印材,造就了典鑫篆刻线条的特别质感。
(小标题)用脑袋“走路”
侯典鑫有很多师兄弟,不少人都是我市书法名家。他们异口同声:典鑫是个懒人。典鑫平常从不练字,很少刻印,心情好了能刻上一个月,情绪没了好几年都不见他动一下刻刀,但每次见到他的作品,感觉不仅不落伍,而且颇有新意,你说奇不?
典鑫承认:“在刻印写字上,我的确是个很懒的人。”他中专毕业后就从军,1999年复员回到安阳,一个人在城市里打拼,且居无定所。他先后打过几份工,后来到原建委党办当临时工,再后来到市公交总公司工作,曾任办公室主任、旅行社经理,如今是党办主任。当办公室主任时,他经常写稿子到深夜,在报纸上发表作品几百篇;干旅行社经理时更忙。总之,他很少有时间再去刻印写字,不懒行吗?
这几年,典鑫有了个温暖的家,妻子贤惠、女儿乖巧,工作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了,为了自己对篆刻艺术的追求,他就又拾起了这个爱好。
有关篆刻方面的工具书、理论书、技法书以及各流派的经典印谱,侯典鑫是见到就买,有空就翻,枕边、书案、餐桌,甚至卫生间和私家车里,处处摆放着这类书籍,就连他的手机中也下载了一些大家的经典之作。旅途之中,业务余暇,他或就地划沙,或心摹手追,寄情方寸,忘情物外。
典鑫治印有四不刻,即天太冷不刻,天太热不刻,心情好时贪玩不刻,心情不好时无心去刻,只有他灵感来时、创作欲望来时才刻,哪怕是在睡梦之中也会爬起来,操刀走石。
(小标题)拜名师门下
艺术创作是需要天分的。侯典鑫聪慧灵动,擅变通,凭着悟性刻,跟着感觉走。从他开始用橡皮刻的第一方印章在《安阳日报》上发表,到后来的“胶泥印”、“麻将印”、“砖头印”,有不少被专业报刊采用,足见典鑫对篆刻天生具有的灵性。但是,学习篆刻艺术,光靠感觉是不够的,典鑫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成就,与他人生历程中遇到的名师巨匠有着直接的关系。
服役时,在部队组织的一次笔会上,典鑫遇到了当时的昆明市书协主席、云南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段雪锋先生,先生对他十分喜爱,在印学理论、技法上精心传授,耐心指导。复员后,典鑫又拜在当代篆刻名家徐学萍先生门下,成为其入室弟子。常陪伴学萍先生左右,让典鑫心眼双畅。当代书法名家刘颜涛更是与典鑫亦师亦友,时常给他传授经验,指点迷津。
2009年11月,典鑫见到印坛巨匠李刚田。李刚田是当今国内屈指可数的一流篆刻家、书法家、理论家。他看了典鑫的印稿后,称赞典鑫印章工整雅致,鼓励他不要赶时风,应扎根传统多学习古人佳作,找出适合自己的道路,还送给他很多市场上很难买到的篆刻资料,并不时“遥控”指点其印作。
在诸位名师的指导下,侯典鑫治印有了长足的长进,但他也深切地感悟到,要想在篆刻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不下苦功是不行的,不然,将对不住自己的追求,更对不住诸位辛勤培养他的恩师。
典鑫发誓:今后要下苦功、下硬功,握刀不辍,耕耘不止……
(原载2013年3月15日《安阳日报》六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