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莫让人牵着鼻子走基层

(2011-12-08 21:17:28)
标签:

杂谈

分类: 安报作品

记者莫让人牵着鼻子走基层

□张遂旺
  
    “不要按原有的日程安排进行采访活动,到村里去,到农民家里去,到企业中去,要多接触群众。”这是前不久新华社社长李从军率领新华社记者在林州市采写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时吐露的一段话。当笔者从今年第11期《中国记者》上读到这番肺腑之言后,引发了久久的深思。

 

    眼下,新闻战线正在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纷纷走进基层,吸纳新鲜空气,了解国情民情,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开阔了广大记者的视野,增进了记者与百姓的深厚感情,基层群众对这一行动交口称赞。

 

    可时下也有这样一种倾向,新闻记者下基层,所到之处,一些部门或者一些领导早已规划好了采访路线图,记者到哪个地方去,谁陪同,采访谁,都制订了周密的方案。有的组织者按自己的“胃口”,画个圈,定个调,不仅给记者准备了一堆材料,还将工作做到了采访对象那里,提前打招呼,告诉他们见到记者后应该讲哪些事,不能讲哪些事。说实在话,这样的采访,记者很难听到真言和苦衷,更产生不了李从军与林州市深山村72岁的党支部老书记张福根那种结伴而行的感情。两人并排走在两尺宽的山路上,李从军拉着老支书的手,扶着他的肩,又说又笑,就像多年的老相识,老支书将心里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一股脑地倒了出来。有了这种情感,写出的新闻不感人都难。假若李从军一行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采访,就不可能采访到鲜活的动人事迹,这也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发表后,顿时在全国广大读者中引发极强反响的真谛。

 

    写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的采访作风。20世纪60年代,穆青也曾到当时的林县采访人工天河红旗渠。他到林县后,直奔修渠工地,与建设者促膝谈心,摸着除险英雄任羊成的腰,看着腰上的一圈老茧,眼里充满了泪花。穆老还与王师存、郭秋英等修渠劳动模范在工地上零距离交流。有人曾问,穆青为何能挖掘出县委书记焦裕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植树老人潘从正等一批感人至深的时代先进人物,我们可以从穆青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的土壤里找出答案,从采访细节里找出答案。

 

    圈定好设计好的采访,那些被找来座谈的群众常常是浑身不自在,言不由衷,甚至会紧张得直冒汗。虽然是面对面,但根本无法真正谈心交心,更谈不上原汁原味。如今,采访调研的条件越来越好,车来车去,但新闻战线好的传统和作风不能丢,“光着脚板跑新闻”的精神不能丢。须知,好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隔着车窗,就闻不到大地的泥土味,蜻蜓点水,也听不到百姓的心声。不看不问,远离一线,就很难掌握实情。记者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来,在基层踏踏实实住上一阵,和群众实实在在相处一段,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就能感动采访对象,就能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在采访中,记者既要听那些歌功颂德的好听话,更要听听那些逆言诤言,听民声,抓“活鱼”,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才能写出时代的精品。

 

    走基层,作风扎实与否,关键靠记者。记者下基层,既要做好组织人安排的“规定动作”,更要做好“自选动作”,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自己主动到群众中间去活动,当人民群众的活动家,向李从军同志说的那样:“必须首先能够与群众相融,在思想感情上水乳交融。”记者“生产”的新闻精品,只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何愁不能把自己的“优质产品”推销到广大的读者中,何愁不能打动读者?

 

                                                     (2011年12月8日《安阳日报》六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