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仅是用来让人们通行的,它还成了人们衡量一个地方贫富的标准,而汤阴县菜园镇后高汉村的路,又多了一层含义,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老百姓对驻村干部的信任,感受到了党选派第一书记为村民办实事的良苦用心。
修路,对不少地方来说早就不是新闻了,可对后高汉村来说,却是乡亲们望眼欲穿的天大好事。
夏季雨后的一天,记者驱车前往汤阴县菜园镇后高汉村采访,行进到村头,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段刚刚修好的水泥路,平平坦坦,让人好不惬意。进村之后,路况有所变化,尚未修建的村路显得有些泥泞,路面被汽车轱辘碾出了道道沟壑,几处低洼的地方还积着水。记者下车步行,没走几步鞋底上已粘上了许多泥巴,这让记者感受到后高汉村行路难的滋味,更体会到这里的人为什么盼望着修路。
沿着村里被碾平的土路前行,在一户农家门口,记者看到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汉,他叫王有义。提起王红豪,他动情地说:“王书记这人真不赖,要不是他,俺就是再等10年也不知道能不能在村里走上水泥路。” 以前,只要一下雨,后高汉村里的黄土路就变得又湿又滑,老人小孩根本不敢走。得知村里要修路,王有义二话没说就拿出800元钱,送到村委会。“这点钱修不了多大块地方,但这是俺的一片心意呀!”王有义告诉记者,他在内蒙古工作的儿子听说村里要修路了,也常常打电话询问。
在采访中,后高汉村的四五位村民围着记者倾诉心里话:“以前,俺村的小伙子找媳妇难,去提亲时,人家就会打听,哪个高汉,前高汉还是后高汉?”因为一个富一个穷,一个村里是水泥路,一个村里是泥水路,如果说是后高汉村,多半会被婉言谢绝。想想也是,谁家大人愿意把自己的姑娘嫁到“泥潭”里?
这样的泥土路几十年一成未变,留不住年轻人,娶媳妇也难,让外来的投资者望而却步,更寒了后高汉村人的心。这里的村民想修路,盼修路,把村里的路修成水泥路,成了后高汉村人的梦想,成了乡亲们最殷切的企盼。如今,后高汉村人终于盼到了修路的这一天。
全村4.6公里的路面需要硬化,资金从何而来?对于年人均收入仅有2300元的后高汉村村民来说,修路资金无疑是个天文数字。面对难题,村委会一班人协商后带头捐款。驻村第一书记王红豪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村党支部书记李保林捐出了3万元,其他村干部也都站出来主动捐款,村民们纷纷响应,有的捐几千元,有的捐几百元。人心齐,泰山移。在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修路资金有了保证。
今年7月25日,道路修建正式开始。村民们像过新年一样,大家的脸上满是喜悦,企盼了多年的水泥路终于开始动工了。77岁的高新荣老人拍着村干部的肩膀感慨地说:“万万没有想到,俺这辈子还能在村里走上水泥路啊!”
一条水泥路是后高汉村人几十年的愿望,是他们摆脱“穷高汉”的希望,是他们能在周边村庄扬眉吐气的本钱。但这一天,他们等得太久太苦,大家似乎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心里的喜悦。
时值中午,记者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掂着泥瓦刀在刚铺的路面上忙活。他叫王有福,今年68岁,从20岁起就外出搞建筑,如今年龄大了,趁着天热在家歇几天,刚好赶上村里硬化他家门前的路面,老人乐呵呵地当起了义工,掂着工具又干起了老本行。老人说他不为别的,看着这刚刚铺好的水泥路心里特别高兴,就想把路面打得更光些,为铺路做点好事。“以前路不好走,没人愿意来俺后高汉村,只有卖胶鞋的愿意来。”老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以后卖胶鞋的也不来了。”他的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
路通了,村民的思想活了,发展致富的路也通了。眼下,后高汉村的村民都在盘算着自己的致富门路,有合计着建蔬菜大棚的,有准备搞养殖的,也有想着跑运输的。村里的留守妇女告别了麻将桌,坐在书桌旁,聆听“雨露计划”培训教师讲授刺绣技术、养殖技术。
采访结束时,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欢喜与自信,记者感到“穷高汉”变成“富高汉”的路不远了。
俯下身才能心贴心
|
|
□刘云鹏
一条水泥路,一条脱贫路,一条致富路,一条民心路。
后高汉村不是在简简单单地修一条水泥路,这是党和政府对农民兄弟的关怀,是把老百姓企盼了几十年的希望变成现实的举措。当然,修路仅仅是个开端,如何脱贫,如何致富,是后高汉村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真情才能暖人心,党和政府派出第一书记到农村,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真情带到农村,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创新发展。农村是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强烈的企盼,有难言的感动;在这个舞台上,每一名党员都应该有所为,都必须有所为。
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无论在哪一行,我们都应尽一切努力做好群众工作,深入基层实际,转变工作作风,切切实实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做到工厂矿区,做到老百姓的心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