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遂旺
3月上旬,笔者参加了在郑州举办的“纪念穆青诞辰九十周年暨新闻名篇与名记者全国学术研讨会”。会上,一位新闻界专家饶有兴趣地谈起穆青初写新闻的小故事,引起大家久久的思索和回味。
那是穆青刚踏入新闻领域时的一次“失误”,这次“失误”让其难于忘怀。那是他在解放日报社当记者不久,领导让其去采访苏联医生阿洛夫讲述苏联人民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报告会。一进会场,穆青就被听众高涨的情绪感染了,每当阿洛夫讲到动人之处,会场上都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穆青和与会者的心情一样激动,也和大家一起拼命鼓掌。穆青回到报社后,稿件一气呵成,他特别满意的是,写出了会场的热烈气氛。没想到过了不久,社长博古把他叫了过去,手里拿着他交上的稿子问:“你去会场没有?”
“当然去了。”
“阿洛夫作报告没有?”
“作了,很精彩。”
“你认真听了?”
“是的。”
这时,博古顿时严肃起来,说:“你看你这里怎么写的,‘会场上自始至终掌声不断’,既然自始至终大家都在鼓掌,那阿洛夫还怎么作报告,大家还怎么听报告?”
穆青听到这里,心里“咯噔”了一下,顿时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由于激动,他顺手写出了这种夸张的形容词,却忽略了这完全违背事实和常理。他老老实实地向博古承认了错误。
从那时起,真实,包括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就成为穆青新闻采访和写作时的第一要义。
不少新闻同行都知道,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长篇通讯,打动了几代人。这篇通讯中就有一个难忘的细节。当年穆青一听到焦裕禄的事迹就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他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还要亲耳听听老百姓心目中的焦裕禄到底啥样。他和冯健、周原来到兰考实地采访。在县委大院,他们亲眼看到了焦裕禄生前留下的那把破藤椅。焦裕禄就是坐在那把藤椅上带病工作的,肝疼得厉害时,他就用硬物顶着肝部,天长日久,藤椅被顶了个大窟窿。
穆青抚摸着那把破藤椅,心里不禁发颤: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没有深入的采访,穆青绝写不出这样动人的细节。
透过穆青的这两个细节,让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在媒体竞争日渐激烈的现实社会里,新闻界弥漫着一股焦躁之风。
时下,与过去信息闭塞的年代不一样,每时每刻四面八方的新闻线索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传入各家媒体,记者匆匆忙忙去抢新闻,就会导致出错,尤其会忽视新闻的细节。甚至个别从业人员出于自身利益去编造假新闻,去拼凑新闻。前不久,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的浙江省乐清市上访村委会主任钱云会之死案中,“谋杀”部分的细节报道,就是因为一些媒体没有认真核实信息来源,酿成虚假新闻。
在信息传播越来越快捷、传媒发展越来越迅猛的当今,捕捉“新闻点”,关键要有新闻敏感。而通过细节见微知著,在微观信息中寻找与宏观价值的结合点,是新闻记者捕捉新闻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就应该始终处于一种高度关注细节的状态,既要眼观六路,也要耳听八方,还要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要学会刨根问底。
采写出鲜活的新闻来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已成为新闻界竞争的焦点之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在采访过程中不注重对细节素材的收集,不通过被采访对象挖掘出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细节,则可能给文章留下败笔,甚至是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让人对整个新闻事件引发怀疑。因此,新闻界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注重真实,就有可能把生命丢掉。在关注细节时,新闻记者应想方设法深入细节发生的现场去感知、观察,而不要轻信材料或在办公室里想当然,不然的话也会闹出细节不真实的笑料来。
可以这样说,一篇新闻作品只要有了生动传神的真实细节,新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会鲜明丰满,事件叙述就会耐人寻味,环境描写就会栩栩如生,新闻才能打动人。因此说,细节决定新闻作品的成败。
原载2011年5月6日《安阳日报》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