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不要杀我,我再也不来了”
记者回忆上海“6"6”劫持人质事件,感悟必须要有人道主义情怀
( 2007-06-30 13:48:5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6版
■调查背后的故事
▲6月6日,特警队员将被解救的小女孩抱离现场。
当日晚9时40分左右,上海警方果断强攻,将与警方对峙了近7个小时的劫持人质者击毙,被劫持的女孩安然无恙。
新华社资料图片
[背景]6月6日下午2时50分许,上海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上海武宁路、杨柳青路口的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内一名男子持刀劫持一名4岁女孩。
公安机关迅速调集人员前往现场处置。警方与歹徒进行了近7个小时的谈判与沟通,但歹徒极不配合。晚上9时40分许,当歹徒正要举刀行凶时,公安特警果断实施强攻,一枪击毙歹徒,被劫持的小女孩安然无恙。
杨金志
■出事了,赶快去现场!
6月6日下午3时15分光景,我接到一位媒体朋友的电话,说就在杨柳青路、武宁路口的一家肯德基餐厅内,一个中年男子劫持了一位小女孩。我马上询问上海市公安局的朋友,他们向我证实了此事。直觉告诉我,这是一起重大的突发事件。我马上向分社驾驶班要了采访车,叫上摄影记者裴鑫,直奔出事地点。
这个时间不是交通高峰时段,不过,越接近出事地点,交通越堵。我们的车子开到出事地点,只见五六名交警在指挥交通,神情凝重,手势很夸张地要求车辆快速通过。
我沿着杨柳青路走过去,沿途的人越来越多。
杨柳青路、武宁路口坐落着一家“时代超级购物中心”,有六七层楼高,大门口正对着十字路口。发生劫持事件的肯德基餐厅地处购物中心的一楼,门正对着武宁路,门前有一大片广场。警察在十字路口的每条路沿上都设置了警戒线,线内的商场广场上停着10多辆警车和两辆救护车。和大多数蓝、白相间的警车不同,有两辆警车的颜色是黑白相间,上面写着“特警”字样。
我在现场抬头一看,武宁路对面是一长条两层的门面房,楼顶上列着一排人影,全是拿着“长枪大炮”的摄影记者,包括和我同车的裴鑫。分社摄影记者陈飞家住在附近,听到消息也马上赶过来了。这位实战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不久后就进入马路对面一栋居民楼,在一户人家的窗口架起了照相机。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周围的围观群众,起码有1000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事发地点是繁华商业地段。我在路边向普陀分局干警了解情况,只见经过的路人、骑车人无不停下观看,多名交警不停地催促人们走起来。经过的公交车不停站,里面的乘客都贴着玻璃、探出头好奇地张望。暮色降临,人越集越多。
■纸箱、盆景、玫瑰花、出租车……
从下午3时赶到现场,到晚上9时40分开枪击毙歹徒,警方和劫持人质的歹徒周旋了7个多小时。这7个小时里,警方、歹徒、小女孩之间发生了什么,恐怕是人们最感兴趣的。在整个下午和晚上,我们看到特警们不停地出入肯德基餐厅,勘察时代购物中心其他的出入通道和周边情况。在此期间,还有人把纸箱子、盆景、玫瑰花拿进餐厅,傍晚时分还有一辆出租车驶入警戒线。对这些举动,不少人都感到纳闷。警方处置完事件后,向记者一一揭开这些做法的用意。
6月6日下午2时50分左右,女孩的母亲李女士带孩子去肯德基就餐。在李女士购买食品的时候,女孩跑到儿童乐园玩耍。谁也没有预料到,一直呆在此处默不作声的歹徒童建生突然把孩子抱起来,一把菜刀架在孩子脖子上。吓坏了的孩子不停地说:“叔叔不要杀我,我再也不来了。”李女士则来到歹徒面前,不停地哀求。歹徒接过李女士递过来的食品,但是没有放下孩子。
处置劫持人质事件,警方的预案一般都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派遣谈判专家与劫持者进行接触,争取和平解决事件,保证人质以及劫持者的安全;另一方面,做好武力解决的准备,在人质安全受到影响的时候必须及时救下人质。
警方迅速赶到现场,马上派出谈判专家。这时警员都穿上了餐厅员工的服装,还把大部分落地玻璃用大片纸板遮起来。这样,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也看不到外面。
不过,歹徒不接受男性专家前来谈判。这样,一位揣着手枪的女谈判专家来到歹徒面前。然而,歹徒对谈判毫无兴趣,少言寡语。直到下午5时左右,才模糊地提出要一辆出租车。警方马上征用一辆红色的普南出租汽车公司的车辆,停放在肯德基餐厅门外。同样的道理,“出租车司机”是一位便衣警察。晚上8时,歹徒要了汉堡和饮料,但还是把孩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
就在与劫犯谈判的同时,警方一直在进行着强攻的部署。
这个餐厅呈L形,面对商场的侧门在L形的拐角处,而歹徒劫持小女孩的儿童乐园,在L形底部的末端。如果要选择狙击点,侧门处是最佳地点。但是首先要疏散商场内的人员,还要准备必要的遮蔽物。因为肯德基餐厅侧门这一面是大片透明玻璃,歹徒可以一览无遗。穿着肯德基员工服装的警察们,装作漫不经心地搬来纸箱子,搭起一堵纸箱墙。纸箱子上事先都挖了小洞,方便狙击手观察。盆景和玫瑰花设置在其他位置,这也是为了便于警方观察歹徒,同时遮蔽歹徒的视线。
晚上9时40分左右,一声闷响,从滑梯后露出半个带血的脑袋,歹徒当场毙命。30秒后,特警队员抱出小女孩,冲上救护车。又过30秒,一辆担架车推了出来,床单下只有歹徒的两只光脚露在外面……
■必须要有人道主义情怀
人们常在讨论,劫持人质事件中,什么情况下可以开枪?这个问题,我请教过很多专家,他们也是见仁见智。这些年来,国内发生过一些劫持人质事件。自2005年以来,上海发生过4起劫持人质事件,被劫持者无一例外都是儿童。这些事件发生后,我大多赶到过现场进行采访。
在我看来,歹徒的生命权受到尊重是毋庸疑问的。在有的情况下,歹徒并没有杀害人质的企图,有的歹徒行事动机可能是出于激愤。如果有和平解决的可能,就不要放弃这个希望。毕竟,击毙歹徒也会导致一个生命的逝去,而且给人质造成的心理阴影会更大。但是,开枪并不等于不尊重生命,关键还在于现场情况,有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歹徒有没有伤害举动。
另一个问题是,要不要暴露被害人和狙击手的身份?这次劫持人质事件发生后,一些媒体把孩子父母和狙击手的姓名公布于众,还对狙击手所属警队等情况作了详尽的描述。我认为,哪怕狙击手个人没有顾虑,媒体也应该把他没有考虑到的事情加以细酌。在公众知情权之上,还必须考虑报道对象的安全和隐私。
再者,人们必须关心被劫持孩子的心理。击毙歹徒是不得已而为之,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今后还能够健康成长吗。我采访过一些心理专家,都强调要重视孩子今后的心理问题。
劫持人质事件处置完了,它带给我的思考是:不论是作为一个公民,还是一个记者,考虑问题、采写报道必须要有人道主义情怀。
■记者小传
杨金志,男,1978年9月生,安徽滁州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2000年进入新华社上海分社,从事记者工作至今。代表作有《支部建在楼上,党建落到实处》《“周岱兰现象”折射民工社保困境》《一个民工子弟学校的德育困境》以及“信访问题调研”、“城中村调查”、“‘汉芯’芯片造假调查”等,与他人合著有《我的民工兄弟》一书。稿件多次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上海市好新闻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