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人们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一片甲骨惊世界”,这片土地连同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一起闻名世界。文化寻根到殷墟这块宝地,不觉置身于一种特别的神秘气氛中。它为世界、为东方、为中国,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景观。
安阳,这个神秘的地方,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频频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1899年,人们在安阳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一片甲骨惊世界”,这片土地连同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一起闻名世界。1939年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贵为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1979年发掘的妇好墓,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令全球轰动。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个商代后期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城之一。这就是古老而神秘的都城——殷都!
殷都找到了,却是一个废墟。数千年前的繁华早已云消烟灭,人们能看到的,只有普通的烟村草树,与大平原上任一地方都别无二致。但这里毕竟是中华第一都啊,人们怎能甘愿让历史的辉煌永远沉埋于地下?!曾有学者叹道:“不看殷墟是一个遗憾,看了殷墟更觉遗憾。”这前一个遗憾是个人的遗憾,后一个遗憾则是为民族和历史而发的感叹啊!
而殷墟博物苑的兴建,结束了这历史的遗憾。它为世界、为东方、为中国,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景观。
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1899年的一天,翰林院的王懿荣疟疾发作,所喝的中药必须用“陈年龟甲”作药引。正当他将龟甲碾碎放入药中时,另一位学者刘铁云刚好来探望他。刘铁云惊奇地发现,这些作药引的龟甲上依稀有像中国古文字的符号,而王懿荣曾研究过青铜器上的铭文,他发现这些龟甲上的文字与青铜器上的铭文十分相似。这个无意中的发现,成就了一个考古奇迹。
从1899年发现第一片甲骨至今,殷墟共发现带字甲骨15万片,使用单字4500多个,可认字1700多个。甲骨文是世界四种著名古文字之一,也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这些文字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还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已识别的1000多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出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甲骨学已成为世界性学科。为了展示甲骨学研究的成果,纪念和弘扬甲骨学家的功绩,博物苑在仿殷大殿中陈列了大量甲骨原品和仿制品,并配有译成现代汉字的摹本。
甲骨书法也是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艺术,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鼻祖是甲骨学家罗振玉。若我们把仿刻甲骨也视为甲骨书法,则早在罗氏之前的1914年就有仿刻甲骨出现,仿刻者乃是小屯村不知名的村民。当时加拿大人明义士在小屯村搜求甲骨,最初他买了一些大胛骨,乃是村民用新牛骨仿制的。买去不久,就腐臭难闻。明义士上当之后,乃悉心考究,终成鉴别真伪的能手。村民的仿刻甲骨以骗钱为目的,我们不敢称其为艺术,但能使明义士悉心考究方能辨别,可见已达乱真地步。不想村民们如此恶作剧,却开了仿刻甲骨的先河,也导致甲骨斟伪学问的产生。在殷墟博物苑仿殷大殿中,陈列有名家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又有仿刻甲骨艺术品。而座落在博物苑东侧洹河岸边的甲骨文碑林,更是甲骨文书法艺术的一个创举。它是由专家精选有代表性的有字甲骨30片,放大至高2米左右,依原龟甲牛骨式样造型。碑的正面精摹放大的原甲骨文字,背面镌刻相应的现代汉字。徜徉其间,不由对我们的祖先油然而生无限敬意。它使那些神秘的、似乎只有专家学者才配寓目的甲骨文,一下子变得十分亲近,来客可以与专家们一样,揣想、品读、译解,冲破时空阻隔,触摸人类的童年。可以说,来到殷墟博物苑,就会进入一座甲骨学的辉煌殿堂。
世界闻名的恢宏古邦
从1928年殷墟正式发掘至今,考古学家基本上探明了殷都遗址的布局。洹河南岸今小屯村一带的宫殿区是古都城的中心,殷墟博物苑即座落在此。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00公顷。这座神秘而宏大的古老都城,分为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出土了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精美的文物,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气派。
殷都皇城南北长1000多米,东西宽600多米。它的北、东两面有洹水环流,西、南两面有一人工大壕沟,两端与洹水相接,构成一长方形防御带。在其中的宗庙宫殿区,发现并发掘过53座王宫建筑基址,自北向南,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15座为居室、宫殿建筑,时代最早;乙组21座,是宗庙性建筑,时代次之;丙组17座,是祭祀坛台,时代最晚。1989年,在乙20基址南又发现一处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大型宫殿基址,基址呈工字型,规模宏大,气势宏伟,远非乙20基址所可比。这一发现,促使人们对殷王宫区的布局作新的思考。从1928年至今,一百多年间,殷墟遗址的发掘工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时时有新的基址被发现。这些发现不断改变着人们对殷——中国最古老都城的认识。
渡河而北,是巨大的王陵区。这里先后发掘11座殷王大墓,大的占地1000多平方米。墓中有大量文物,司母戊大鼎就在这里出土。墓中和殉葬坑中,有为数众多的殉葬人。在王陵东区,有大型祭祀场.经考古调查与发掘,其面积达数万平方米。商王经常在这里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在洹河南,环绕王宫区外周,则有面积广大的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
芳留千古的巾帼将军
进大门右行,望中有一座四角重檐草秸顶状如凉亭的建筑。这里是著名的妇好墓。游人看到的是妇好享堂,称作母辛宗享堂,它是按发掘出的墓口上的建筑基址科学复原的。
1976年,在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发现了一座未经破坏的殷代墓室。根据墓中铜器铭文,参照甲骨卜辞中有关记载,确认此墓主便是殷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是我国史载的第一位女将军。甲骨卜辞中有这样一则:“今年,国王将统领着他的军队与妇好一道抗击土方,神灵会保佑他们吗?”据说一年夏天,北方的土方侵扰国境,掳去军队人畜。武丁派大将让湄迎战。双方激战日久,相持不下,武丁十分焦急。这时妇好挺身而出,请兵助战。她率兵奔赴沙场,正值双方酣战,她迂回到敌军背后,突出奇兵,大获全胜。从此,妇好成了商王军队的统帅,驰骋疆场,先后西征羌方,东征印方,北征土方,征战20余个方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妇好死后,武丁破例在王宫旁为她建墓,随葬大量珍宝,还修了享堂,以时享祭。
至妇好墓的道路两旁,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两排汉白玉雕像,这是精选妇好墓出土的精美玉器放大仿雕的,其中有玉凤、玉鸟各22件,玉虎、玉龙30件,玉人6件。每一件都情态灵动,富有神韵,统观则千姿百态,各具神采,使人想见殷商时代的风土人情,了解那一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在妇好墓周围,摆放着30件大理石雕像,造型有石人与青铜器,这也是按妇好墓中的出土文物放大仿制的。这些雕像个个形态逼真,让人屡看不厌。
古雅的仿殷王宫建筑
殷墟博物苑是集田野考古、园林、仿古建筑、旅游为一体的苑园建筑的创举。
博物苑有一座别致的大门。它座北向南,红色框架式全木结构。门的造型是按甲骨文中象形字“门”的构形而设计的。三门并连,一字排开,中间大两边小。梁柱上雕满殷形图案,红底墨黑图纹。大门两侧雕有一对金光灿灿的环形龙,像一双巨眼,又像威武的守门卫士。高耸的大门,显示出奴隶社会王居的威严气势。
进入苑内,迎面是一座宏伟的仿殷大殿。这是在被称作乙20宫殿基地(部分)上复原的。
大殿的四坡重檐造型,是根据甲骨文中表示殿堂的“享”字、“高”字的象形,以及《周礼·考工记》“殷人重屋……四阿重屋”的记载设计的。独具特色的草秸屋顶,渲染出浓烈的殷商时代气氛.四周仿夯土墙外,有红色本质廊柱,柱上雕满染墨的仿殷纹,形象别致,耐人玩赏。巍巍壮观的大殿,使人想见当年雄踞域中君临四方的殷王朝的国威,也使人感受到奴隶社会王权的尊严。
绕过大殿向后走,可以看到一座四坡重檐草秸顶的双层阁楼。阁楼东西向,是在被称作甲12基址上复原的。这大约是殷王宫内的居室。也有人认为它是观景楼。它座西向东,开窗可见洹河上如画风光。与大殿相比,它显得静穆而幽秀。室内室外,优雅宜人。
铅华洗净,昔日煌煌古都的遗址,如今成为寻常人惬意的休闲场所。核桃林中,清香宜人,树下可品茶、谈天、也可对奕;牡丹园、芍药园,各竞一时之艳;月季园月月花繁,冬青树四季常青。清清洹水上,有岸柳堆姻,有洹泮垂钓。水碧而静,最宜畅游。人在苑中,可以洗除烦恼,涤荡尘俗,顿觉胸次虚静而豁朗。
殷商时代是遥远的,殷商的历史与文化掩映在神秘的云遮雾障的传说之中;它是那样神奇,那样微妙。而殷商故都的殷墟,更被这神奇与神秘所笼罩。那至今仍使人好奇的凿龟烧甲的占卜,那似乎属于天国的学问甲骨学与考古学,那沉睡地下,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珍奇文物,破盆烂罐而价值连城,都使人觉得好奇,都充满神秘。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似有灵,这里的残石碎瓦都让人怀疑是上古的留存。文化寻根到殷墟这块宝地,不觉置身于一种特别的神秘气氛中。它神秘,因为它有着让人迫切想了解而一时又看不真切的远古文化;它是宝地,因为它埋藏着一个时代光辉灿烂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