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旅游品成大器”感言
张遂旺
前几日,笔者读《河南日报》(6月22日)看到一条新闻:河南伊川县有一个叫烟涧村的小山村,800多户人家,有近300户从事仿古青铜器加工。如今烟涧村的能工巧匠,从小到1公斤的四羊方尊,大到超过1000公斤的人面鼎,一个个仿制起来得心应手。目前他们的仿古工艺制品已达1000余种,其中马踏飞燕、洛阳鼎、编钟、天子驾六等代表作品最受青睐,成为该村的“拳头”产品。烟涧村的仿古青铜器现在已经声名远扬,畅销港澳台,风靡东南亚,欧美客商也经常来造访。在国内,烟涧的仿古青铜器已被百余家博物馆收藏或展出,许多大型私营企业作为“镇家之宝”。
该消息还说,2002年我们安阳市还从他们那里购买了一个特大的司母戊鼎呢。读后笔者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三千年前,在我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先辈们就生产出了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尤其是国之瑰宝——司母戊鼎更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近年来,我市也有些单位步先人的后尘,开始仿古青铜器加工,开始仿制甲骨文片,给我们的旅游产品添了新族。虽然我们有诸多优势,但我们与这个“小山村”相比,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按说,人家地理不占优势,也不是青铜器的发源地,交通、信息等等都不如我们,可人家的产品却响彻山内外,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笔者想,人家生产旅游品的思路开阔,有创新意识,产品有特色,品种多,而且打出了文化品牌。你看,青铜器、编钟、铜镜等大大小小的产品人家都生产,产品出现了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迎合市场趋势的变化而变化。更难能可贵的是,人家形成了规模。一个小山村,一下子聚集了300多加工户,实现了规模效益。
今天笔者写此文并非贬低自家的产品,看不起自己,而是透过此新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最后,笔者想说,开发旅游产品不是孤立的,我们应该把文化理念融进旅游产品中,把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市场中赢得游客、赢得市场,满足游客多样化的要求,叫响我们的文化品牌,让我们的旅游品也成大器。
原载《安阳日报》2006年6月29日6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