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布衣资料 |
烟涧:仿古青铜器成大器
|
|
http://www.hnby.com.cn 河南日报 02 要闻
2006年06月22日
|
出伊川县城向南15公里,有一个小山村,叫烟涧村,800多户人家,有近300户从事仿古青铜器加工。 几天前记者走进烟涧村,看到许多家的门头上都有“仿古青铜器”的招牌。在村中穿行,加工青铜器的磨光机发出的声响不绝于耳。随意走进一家,院内屋里摆放的都是造型各异的仿古青铜器。 在村民方科卷家,一大堆半成品铜鼎放在地上,他与妻子正在为铜鼎上光。他家的成品展览室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仿古青铜器。这位近40岁的庄稼人,靠这一行一年能挣几万元,新盖了二层小楼,有300多平方米。方科卷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他说,干这行前,他出去打过工,钱挣不着,家里住的是几间土坯房,穷的时候连一袋洗衣粉都买不起。想起艰辛的往事,方科卷的眼睛湿润了。 烟涧村的仿古青铜器生产,现年71岁的方兴庆可谓“鼻祖”。 1973年,方兴庆看到一则考古新闻,图片上一面古铜镜引起了他极大兴趣。他开始对古物特别是铜镜着了迷,并进行模具制作、青铜器配方、浇铸、雕刻的试验。经过无数次失败之后,他成功地仿制出战国的“牛鼻象背铜镜”。后来,只要有图片,他就能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仿古器件。铜人、铜塔、铜兽,一切可以仿制的古青铜器,方兴庆几乎仿制个遍。他又从一个民间艺人那里学会了鎏金工艺,制作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由于仿得太“真”,一位从事文物鉴定18年的专家也把他的产品看走了眼,为此他还被公安局抓去关了6天,当然不久就真相大白了。他制作的860公斤的仿古铜钟,至今还在济源王屋山上挂着。众多出自他手的青铜佛像,正“安坐”在国内的许多景点。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烟涧村形成了庞大的制作仿古青铜器队伍。 如今烟涧村的能工巧匠,从小到1公斤的四羊方尊,大到超过1000公斤的人面鼎,一个个仿制起来得心应手。目前他们的仿古工艺制品已达1000余种,其中马踏飞燕、洛阳鼎、编钟、天子驾六等代表作品最受青睐,成为该村的拳头产品。2002年安阳市从烟涧村买了一个特大的司母戊鼎,这件仿古青铜器以其精湛的铸造技艺引起轰动,烟涧村青铜器自此声名大振。 同行的伊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方长勋是土生土长的烟涧人,他介绍说,烟涧村的仿古青铜器现在已经声名远播,畅销港澳台,风靡东南亚,欧美客商也经常来造访。在国内,烟涧的仿古青铜器已被百余家博物馆收藏或展出,许多大私营企业作为“镇家之宝”的大型仿古青铜器,大多出自烟涧村。 当记者问及村民们如何跟“老外”做生意时,一个叫白静贞的妇女抢着说:“上网呀,老外把订货单子发到俺的电子信箱里,俺们照单子仿制。俺们还把青铜器刻成光碟送出去做宣传哩!” 在烟涧村仿古一条街的街头,记者见到了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经理方长站。他告诉记者,他们将以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方式,引导更多加工户参与青铜器生产经营。他说,县里正在制定以烟涧村为龙头的发展规划,准备把仿古青铜器打造成洛阳市乃至河南省的文化品牌。②6 □本报记者常文征 本报通讯员方长勋葛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