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猫”再生记

(2003-11-26 11:19:39)
分类: 新闻作品
“熊猫”再生记

工人日报 2003年11月26日 要闻·综合
 
 □ 张遂旺 周巧红
 

                   “熊猫”怎么了


  熊猫电筒曾经是安阳人的骄傲,这家始建于1956年的企业也有过辉煌与荣耀的岁月,产品俏销大江南北,远渡重洋。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熊猫”也确实想在同行业中永立不败之地。1995年,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他们从企业机制上进行变革,但未触动产权,收效甚微。这时“熊猫”的身份变了,由国有身份变成了股份制企业,也有人称之为翻牌公司。


  此时,国内的电筒市场正在重新“洗牌”,行业“老大”——生产“虎头”电筒的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向电筒市场发起猛攻,展开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这一年,“虎头”也打过“熊猫”的主意,主动来安商谈合作事宜。结果,熊猫电器自认为有实力,有市场,愣是把“虎头”拒之门外,当时他们还幻想在电筒市场搏杀一番,把产业做大做强,岂料错失强强联合良机。


  2000年,企业经济效益急剧滑坡,负债率达到202%,严重资不抵债,仅企业各种外欠款就高达108亿元,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难于运转。


  步履维艰之际,“熊猫”船头调转,南下广州求助“虎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对这个找上门的“熊猫”态度漠然,让其吃了闭门羹。


  所有关心“熊猫”命运的人都禁不住发出疑问:“熊猫”真的没救了吗?


                 谁能拯救“熊猫”


  2001年1月,走过40多个年头的熊猫电器破产了。


  2001年11月,以市二轻工业总会纪委书记田兵为组长的清算组踏进了熊猫电器的大门,开始了拯救“熊猫”的行动。


  生难死也难。破产不易,重建更不易。产品要保留,职工还要妥善安置,这些都是大难题。怎样重组?和谁重组?这一个个问题变得现实而又艰巨。


  他们又把眼光投向了全国,执意要寻找到一家合适的合作伙伴。“熊猫”先后与40多家企业进行过联系洽谈,但都无果而终。


  几经寻觅之后,“熊猫”又把目光落在了全国电筒行业的“老大哥”——广州电筒工业公司身上。


                   “熊猫”再生


  “熊猫”清算组盘算再三,让“虎头”收购“熊猫”方案是最佳出路。


  2002年9月的一天,清算组一个电话拨打过去,诚心诚意地向“虎头”传递了“熊猫”的现状。


  短短一个月时间里,“熊猫”就向“虎头”发出电传30多份,电话联系更是不计其数。


  面对病重的“熊猫”,“虎头”也显出了慎重与踯躅。清算组直面问题,展示优势,真诚与对方沟通。2002年10月,“虎头”一位副总经理一路北上,迈出了牵手“熊猫”的第一步。


  虽有“病”在身,但“熊猫”风韵犹存。考察过后的“虎头”很快传来消息,邀请安阳有关人员到广州参观企业,商谈有关事项。


   在随后的日子里,“熊猫”和“虎头”在南下北上间一步步接近。


  2003年1月,由副市长陈明今带领法院和清算组风尘仆仆南下广州,就熊猫电器的重组事宜与广州电筒工业公司进行详细磋商,一份1600万元的收购意向书在广州签订。


  2003年7月21日,广州电筒工业公司正式进驻熊猫电器,开始了恢复生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03年8月,沉寂多时的熊猫电器又响起了轰鸣的机器声,破产重组后的企业进入了试生产阶段。


  “虎头”描绘出发展蓝图:2004年,企业将投入1500万元进行技改,产量在3000万只,吸收职工800名就业。


                “熊猫”留下的思索


  牵手“虎头”之后的“熊猫”又恢复了固有的灵性。康复后的“熊猫”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思索:


  改制不能翻牌。回头看,“熊猫”走到这一步相当不易。有人言悔,假如当时不改制,企业还不会走到这步田地。其实,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一个原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些年来,不少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现勃勃生机,便是明证。改制,关键是看企业怎么改。在改的过程中,不能死搬教条,应创新,不守旧。不能将牌子一翻,就算了事。


  “靓女”要先嫁。1995年,广州电筒工业公司曾主动找到熊猫电器,想商谈兼并合作事宜。假如当时实现强强联合,双方可取长补短。放弃机遇等于放弃了市场。转眼到了1998年,企业效益每况愈下。这一年,熊猫电器又来到了广州电筒工业公司,目的与当年广州电筒的一样,各自扮演的角色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靓女”到“丑妇”,从别人主动上门到亲自寻找“婆家”,这一波三折之中,熊猫电器实实在在体会到:“靓女”也要先嫁人,风物长宜放眼量。


  科技进步显示竞争实力,广州电筒工业公司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效率也给了我们很深的启迪。同样是生产电筒的企业,广州电筒有2700人,年产电筒1.7亿只;安阳熊猫电器有职工2098人,最高年产量也只有1600万只。熊猫电器的生产车间里,3个人开一台机器;广州电筒工业公司的工人一人就能开6台机器。数字让我们感到了差距,数字更是对我们的一种警醒。广州电筒工业公司接收“熊猫”后,目前已投入了400万元进行设备改造,车间内的冲床都装上了红外线监视仪,保证了工人的安全。怎样缩短差距?怎样提高效率?不应该仅仅是某一家企业的事情,安阳工业要想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这只重生的“熊猫”也许能教给我们许多东西。


  环境也是生产力。在熊猫电器破产中,清算组认为,广州方面的踌躇无非就是三个因素,一是沿海地区的老思想作怪,总认为河南的经济环境不好。二是因为将要接收的是原国有企业的职工,担心他们不好管理。再一个就是考虑到破产中间的遗留问题较多,害怕影响日后正常工作。熊猫电器的职工率先给了广州电筒工业公司一个漂亮的回答。企业设备检修时正值三伏天,坐着都出一身汗,但被派往车间检修设备的工人毫无怨言,不讨价还价,认认真真对待每一道工序。紧接着,工商、税务、环保等职能部门也以优质的服务让广州电筒工业公司刮目相看:不到一周时间,工商部门就办好了所有相关证件;仅仅一天,企业就拿回了地税登记证……广州电筒工业公司的领导由衷地说道:“安阳的环境很宽松。”


  重生之后的“熊猫”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道路还很漫长,很艰辛。我们相信,经历过死亡之旅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宝贵与精彩,注入新鲜血液的熊猫电器会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