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七月布衣2011
七月布衣201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005
  • 关注人气: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丰谈经济宣传也要换脑筋

(2006-05-21 17:21:37)
分类: 新闻作品
 
   在我国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经济呼唤着经济宣传的改革,经济宣传既是当前的热点,也是当前的难点,经济宣传如何跟上时代潮流?就经济报道,安阳日报记者最近(11月11日)采访了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高级记者艾丰。
                     艾丰谈经济宣传也要换脑筋

                              张遂旺

                       写新闻也要学经济理论

    对于经济新闻改革,新闻工作者首先应学点经济理论,因为新闻报道的本身,一是要掌握被报道事物的规律,二是要掌握新闻手段的规律,然后把这两个规律结合起来,才能搞好新闻报道。

    经济工作本身就复杂,新闻记者、编辑没有经济理论,往往对一些经济现象看不清楚,看不明白,当然也看不深刻。我们国家经济处在变革时代,整个经济体制、运行机制是在变革的,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容易迷失方向,出现差错。目前,我们新闻工作者队伍中,有相当多的同志,没有学过经济理论,也没有做过经济工作,所以说对经济工作不熟悉。就是有些人学过经济理论的,也是过去的理论,也不太适合现在的情况,起码不完全适合。所以说,从我们新闻工作队伍来说,学理论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今年春天宣传的企业“破三铁”,“破三铁”本身内涵是对的,就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但是空上中间有个理论上的模糊,起码是不准确的,不是说“破三铁”不对,关键是这件事情位置没有搞清楚,“破三铁”给人的印象好像和转换机制是一回事,起码好像认为“破三铁”是转换机制的关键,这就理论上出现了差错。“破三铁” 等同于企业转换机制,当然也不是转换企业机制的关键。这就是说,新闻在宣传企业转换机制时,没有明白具体内容。企业转换机制主要让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政企分开。一句话,宣传好经济必须学理论。但新闻工作者学理论不同专家学理论,要用自己的一套方法。

                         记者也要找市场

    我们一些记者常常宣传企业家,不找市长找市场,可是咱们不让人家找,自己却一采访就找市长,找官员。并不是说记者不能找市长,问题是我们的记者找市场太少,很少有记者整天去转市场,从市场上去发现新闻,顺着市场的新闻去开拓报道新闻。

    市场是最丰富的新闻源。它连接着生产和消费,连接着买方和卖方,连接着精神和物质,我看这是一个最大、最广泛的纽带,这个纽带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出新闻最多的地方。我们新闻的选材、入手处,应选择市场。我们记者的观念,记者的行为,也要和经济一样转变。

    记者不仅仅到市场,还要研究市场。目前我们国家市场不发育,记者应从观察市场的发育去报道市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记者宣传市场经济,不研究市场,不到市场中去,很难搞好经济宣传。记者要研究我们市场的不足,研究我们市场发展的趋势。
从市场中可以发掘很有价值的新闻。我是喝啤酒的,曾经有过夏天买不到北京啤酒,只能买广东的啤酒。为什么玻璃瓶子带水非得从广东进来?为什么北京人喝不到北京啤酒?我最早从市场正发现这个问题,然后派记者去研究。这原来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北京的物价部门只管北京的生产厂家不许涨价,可不管外地的啤酒在北京涨价,北京的啤酒拉到外地涨价。易地涨价,浪费国家运输力。这篇稿件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所以说,从市场里可以剖析出许多问题。

                         开拓报道思路和领域

   搞好市场经济宣传,首先要开拓报道思路,其次是报道领域,经济报道有它一定的属性。

    信息经济新闻。主要是实用,没有那么多的政策、道理,产品多了,少了,哪里需要,哪里不需要,哪里涨价,哪里不涨,这是非常简单的经济信息。信息类的经济新闻,主要是传递信息,与实用性结合紧密。

    分析性经济新闻,主要是报道宏观和稍微宏观的经济新闻。国家经济形势、某地区或某行业的经济形势,市场很需要,热了、冷了,快了、慢了,结构调整如何调,一些企业领导、地区领导特别需要。分析性新闻,其中也包括预测性新闻。我们国家预测性新闻太少了,国外此类新闻较多。我认为现在我们没有这么一批两栖类的新闻写作队伍。跑新闻的,不懂分析,不懂经济,没有这种功力。搞经济工作的,有这么一批人,懂经济但没有新闻功力,不能很通俗易懂,很及时地写出来,好像不是他们的任务,造成分析性新闻的短缺。

    社会经济新闻,把社会和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它的内涵就是通过社会看经济,通过经济看社会,不是单纯的写经济。像人民日报报道的保姆市场这一社会问题,实质上是劳务市场问题,透过这一社会问题看经济。东北某城市的人民旅社经理被杀,说起来是刑事案件,可它有经济改革的内涵,如何保护改革者?如何摆正工人和经营者的地位?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影响很大。
 
    人物经济新闻,通过人物的活动、思想,人物的经营战略,遭遇等写人物。这些人物带有新闻内涵。现在我们笔下的人物报道,更多的是从先进角度考虑比较多,从新闻的角度考虑比较少,从经济新闻,体现某一个经营思想选择就更少,这就是我们当前写新闻人物的一个很大缺点。我接识一个个体户,你说他是先进人物也很难说,说是一个落后人物也很难说,他是个体户,总之,他发家了,买卖做的很大,他如何把买卖做的这样大?这是一个经营思想这种思想大家都可以借鉴,选择这样的角度写出的新闻人物,肯定有人看。

    经验性新闻,体现政策的稿件是大量的,可现在都是面面俱到,没有特点,这类报道要下功夫抓出特点,写得短而精。

    理论性经济新闻,我写的《首钢启示录》就是理论性经济新闻,主要回答理论问题。我认为理论性经济新闻有两个概念,一是经济新闻带上理论色彩,直接透析解决阐述理论问题;不是直接解决理论问题。二是像《首钢启示录》这样的文章,不是解决经济问题,阐述的是公有制有没有优越性。

    问题性经济新闻,提出经济生活中的若干问题,这类报道着重在提醒人们注意的热点,这睦提出热点的重大问题,并非都能够解决。

    经济新闻能把纯粹性的新闻,从狭窄的天地里扩大出来。经济新闻本身是社会最广泛的生活,现在,我们的观念,把经济等同于经济工作,经济工作等同于领导工作,经济领导工作等同于政策,政策等同于条文,条文变成重复加例,使报道越来越窄,人们不乐意看。
                          探索经济报道新招术

    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敢于探索一些能够直接干遇经济生活报道的新办法,像“中国质量万里行”,这种活动跳出一般经济报道,它能直接干遇经济。这种办法的成功,里面带有舆论的力量,群众监督的力量,司法部门的力量,几种力量的结合,因这是更直接的参与。前一段我去上海,在公共汽车上,一个顾客打开收音机收听交通电台,直接了解上海市交通情况。一个外地司机找不到路,把电话直接打到交通电台、问题就解决了。它也是一种新闻传播,但这种传播手段,更直接为听众服务,本身办成了服务台。但你说它不是新闻,它是新闻,这种新闻更直接穿插到经济里了。
 
    备注这篇文章是我在人民日报市场报实习时采写的。当初采访是利用艾老师早晨吃饭的时间进行的。他边吃边说,当吃完了也采访结束了,大约有半个小时左右。艾老师笑着说:“我看可以写一篇专访了!”是的,到底是采访新闻专家。其实,说心里话,这篇文章是他口述的,我只不过做了记录而已。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做记者多年采访时间最短,效果最好的一次。这篇文章最先在《市场报》发表,而后《文摘报》、《河南日报》等媒介转摘。今天这篇文章原来是我保存的底稿,发表时删节了一些,但这篇底稿保持了原汁原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